(来源:华山穹剑)
一、地点选择——夏威夷珍珠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11月18日至20日,就在太平洋中心,中美两军坐到了一起——举行2025年度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这个时间点很微妙,地点选择更是意味深长。
要知道,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口。台海、南海波谲云诡,美军机舰抵近侦察近乎常态化,一线官兵枪炮相见只隔着一层纱。在这种高度紧绷的态势下,双方军官能飞越半个太平洋坐下来谈,本身就是个重大突破。
会议通稿很简短,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量极大。
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选址夏威夷的象征意义、“坦诚”二字的千钧重量、以及中方那句斩钉截铁的“坚决反对”。
这场在火山口上进行的握手,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里曾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地,如今成了两军谈安全的会场。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充满了戏剧性。美方安排在此会晤,或许想暗示其太平洋主导权;但对中方而言,走进珍珠港恰彰显了自信与从容——我们正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而来。
更关键的是,这次会晤是“以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为引领”。这说明双方都在努力落实中美元首达成的重要默契,给动荡的双边关系安装“护栏”。虽然美军侦察机依旧在南海盘旋,但至少谈判桌已经支起来了。
这种“边斗争边合作”的独特模式,正是中美关系复杂性的真实写照。一边是舰机对峙的刀光剑影,一边是会议室里的专业磋商。两个大国在用行动证明:竞争不可避免,但冲突可以避免。
二、通稿里最传神的词,当属“坦诚”二字,中方的“坚决反对”绝非空话。
在外交语境中,“坦诚”意味着双方分歧不小,但都直来直去把话摆上了台面。中方必定严正申明了在台海、南海问题上的红线,坚决反对任何“以航行自由为名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
这种“坦诚”背后,是解放军日益强大的实力支撑。没有实力,哪来平等对话的底气?如今中方代表可以直视美方眼睛,明确划出底线:你们的侦察机最好离远点,我们的飞行员会依法依规坚决反制。
特别要注意,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执行情况。这说明双方都在认真研究如何给“猫鼠游戏”定规矩。虽然根本矛盾难解,但至少要通过规则避免擦枪走火——这体现的是两个负责任大国的理性。
通稿最后一段的警告措辞极其强硬,几乎是手把手教美方读条款:哪些行为是“侵权挑衅”,哪些算“抵近侦察滋扰”。这种把丑话说在前头的做法,反而降低了误判风险。
事实上,中方近年来在处置外军挑衅时愈发专业果断。从战机投放干扰弹到舰船“我舰冲撞”,一线官兵的操作完全在准则框架内。这种“专业反制”让美方既抓不住把柄,又实实在在感受到压力。
现在双方坐下来复盘典型案例,等于把规则细则进一步夯实。下次再相遇时,美方指挥官就要掂量:中方的反应会不会成为下次会谈的“典型案例”?这种约束力,比单纯抗议有效得多。
三、这场会谈最实际的价值,在于给危机装了“刹车片”。
磋商机制就像高压锅的减压阀,让怒气有处可泄。一线官兵通过对话熟悉了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关键时刻一个信号就能避免灾难。
但也要清醒:会谈解决不了根本矛盾。美方不会放弃印太战略,中方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也不会动摇。这种磋商更像是两个高手过招前约定“不打要害”,但较量仍会继续。
展望2026年,这种“火山口上的握手”很可能常态化。只要美军不停侦察,解放军的反制就不会停;但只要沟通渠道畅通,太平洋就依然能名符其实。
中美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能在夏威夷的阳光下把红线划清楚,把规则讲明白,这本身就是巨大进步。大国博弈的智慧,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