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德中地方合作:化共同挑战为务实伙伴关系——访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董事会主席舍费尔-君贝尔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董事会主席托尔斯滕·舍费尔-君贝尔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德中两国地方层面的合作至关重要,在携手同行中正将共同面临的挑战转化为务实伙伴关系。

舍费尔-君贝尔说,城市虽然常常首当其冲地承受着全球性挑战的威胁,但也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和数字转型进程中成为创新解决方案的主要孵化平台。

鉴于中国在全球城市化和气候行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他认为,德中地方合作成果显著,“双方可以携手创造并发展出应对共同挑战的解决方案”。

作为德国政府的执行机构,GIZ在全球范围提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和国际教育领域服务,与中国合作已有40多年的历史。舍费尔-君贝尔表示,双边对话和沟通渠道畅通始终在该机构对华业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将继续成为德中未来合作的重要基础。

舍费尔-君贝尔说,始于1982年的“中德市长项目”是GIZ在华合作历程中的经典案例。历经40余载,该项目已成为两国市长在城市工作领域互学互鉴、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4月,第十一届中德市长圆桌会议在德国雷根斯堡市举行,进一步促进了中德城市间的交流与地方层级合作。

GIZ还通过其他活动推动城市间对话。例如,今年6月在法兰克福举行的中德城市峰会汇聚了百余位中德城市代表,共商气候适应与数字议题,并共创了“以信任为基础、注重实际应用”的新合作模式。

在舍费尔-君贝尔看来,相关倡议的核心在于让城市成为变革主体。他说,“城市伙伴关系应回应双方实际需求与共同关注的话题”,两国城市间的伙伴关系将在此基础上成为构建稳固双边关系的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德中建立了105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关系,它们在两国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两国人民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城市合作之所以高效,关键在于其能够促进点对点对话。”他说,双边友好关系超越了“象征性交流”,聚焦城市治理中的实际“痛点”。当地方政府代表就可持续交通或智能能源系统等现实问题直接交流时,这样的互助才真正有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起,GIZ一直积极参与中德合作,如今更聚焦气候、环境和绿色城市发展等全球议题,并通过具体项目深化城市间合作。

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缺失这“三重危机”,他认为这将是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内人类面临的关键挑战。令他担忧的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面临来自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层面越来越大的压力。

作为主要经济体和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德中两国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肩负着特殊责任。舍费尔-君贝尔呼吁德、欧、中三方以建设性和战略性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同谱写全球发展的新篇章。

舍费尔-君贝尔建议德中两国“超越双边交流模式,探索创新、务实的合作形式”。例如,两国可与最不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据新华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德中地方合作:化共同挑战为务实伙伴关系——访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董事会主席舍费尔-君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