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以“AI 赋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上海市第十七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创新擂台赛决赛今天在上海市新普陀小学东校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区16万余家庭(次)参与,最终约1600个家庭(次)入围市级比赛。比赛要求以学生动手为主,家长可以共同参与创意设计、制作、调试。
今年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创新擂台赛一共有8道赛题,其中亲子组设6道题目,分别是《AI 智造·T 字转换》《AI 领航·纸翼穿越》《AI 解码·文物原型实验室》《AI 诗韵·低碳服装秀》《AI再利用·爱心小发明 》《AI 守护·家庭安全小卫士(编程题)》,老年组设2道题目,分别是《果蔬创想》《趣绘口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比赛现场出现了“头奥二代”的身影。新普陀小学东校王梓伊妈妈学生时代就曾参加过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此次以家长的身份陪伴孩子参赛。全家庭报名了两道赛题,《AI 智造·T 字转换》赛题让孩子初步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培养了专注力与抗挫折的科研精神;《AI 解码·文物原型实验室》赛题则全面锻炼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是跨学科融合的完美体现。她表示:“作为家长,更欣慰于孩子收获的宝贵经历,这些能力将成为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石。”
开幕式上,吉祥物“OMER”的雕塑同样来自新普陀小学东校(下图)。顾伊昕家庭用废弃纸箱、泡沫等常见废旧材料,通过切割、拼贴塑造出“OMER”的立体骨骼形态,又利用彩色吸管、纽扣、瓶盖等日常生活中易被忽略的材料为它披上新衣。
在《AI守护・家庭安全小卫士(编程题)》项目中,新普陀小学东校傅隽曦家庭用Python 语言设计出包含“紧急电话对对碰”“安全用品接接乐”“逃生路线快快跑” 三大趣味关卡的编程游戏,将生活中易被忽视的安全常识,转化为可互动、可学习的游戏场景。制作过程中,傅隽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借助 AI 生成游戏图片素材,在爸爸的指导下她不断尝试与 AI 对话、优化描述逻辑。“编程对我来说早已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表达创造、解决问题、连接他人的有力工具,是助我闯荡知识星海的航船。”傅隽曦说。
如何给未来的人看现在的东西?在《AI解码·文物原型实验室》项目中,围绕着孩子提出的疑问,徐汇区长桥第三幼儿园马奇凡家庭以“竹简”为载体,通过自然、海洋、动物、情感、科技、艺术和梦想代表地球七种力量的象征表达,将废旧物品赋予新的生命。爸爸负责裁切打磨,妈妈帮着定颜色和安装,全家一起思考每根竹简里的内容并用符号表达。整个过程像开了个家庭小工厂,从剪纸、上色到黏合,桌上满是颜料、碎纸,最后在欢声笑语的创作中完成了这次跨越古今的“亲子探险”(下图)。
在《AI 领航・纸翼穿越》项目中,参加中福会专场的孙皓宸家庭的参赛经历格外亮眼。起初,孙皓宸折的常规纸飞机难以精准穿越圆环,多次尝试后仍收效甚微,纸飞机的方向完全不受控制。他想到,飞镖和标枪身形都很细长,飞得又远又稳,于是,他和爸爸共同查阅资料、反复改进,最终成功折叠出一架机翼极窄的飞机,命中率显著提升。决赛中,纸飞机顺利穿越两个圆环。
来自嘉定区讴像社区的张桂芳奶奶带着自己刚上幼儿园的孙女郭婉欣,一起参加了老年组的《果蔬创想》项目。绘本《森林里的聚会》中,南瓜与小刺猬相伴嬉戏,祖孙俩灵机一动,用家中常见食材“复刻”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南瓜小公主”以饱满的南瓜为身躯,彩色毛线编织的长辫子搭配格纹蝴蝶结;“小刺猬果果”则以土豆为基底,粘土捏制的“巧克力”球与小果子错落摆放,牙签制成的尖刺栩栩如生,再配上黑色眼睛与红色圆鼻子,憨态可掬(下图)。
本届活动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
原标题:《连续17年!这项上海亲子家庭最欢迎的创新活动又开赛了》
栏目编辑:王蔚 图片来源:陈锦荣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