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冬季如何进补、调节情绪和御寒?这份详尽指南请收好

实习生 周家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冬季应如何科学进补?怎样穿衣才能既保暖又舒适?坚持锻炼又该注意什么?小雪节气来临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中医专家,整理出一份“冬日养生指南”,助你温暖健康过冬。

冬季进补,辨体施养是关键

“从小就听家中长辈说冬天要‘补’,可我一‘补’就会上火、长痘。”20岁的山东女生高心语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针对高心语的困惑,北京中医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王鑫表示,虽然冬季进补是顺应天时、滋养身体的传统智慧,但是冬季进补并不是盲目的“蛮补”。

“上火的原因是体质和补的东西不匹配。”王鑫解释说,最适合冬季进补的是气虚、阳虚体质人群,对于湿热、阴虚体质的人来说则不尽然,“这两种体质的人,本身容易上火,再进补更是‘火上浇油’,很容易引发溃疡或者痤疮。而且如果一味地盲目进补,补品不能均匀分布全身,容易淤堵在某个地方。”

那么,不同体质的人该如何进行冬季饮食的选择?王鑫建议,气虚、阳虚与平和体质的人,冬季可以适量吃些羊肉、山药、莲子等进补的食物;阴虚火旺的人则应选择“清补”,食用一些滋阴的食材,如百合、鸭肉、西洋参、麦冬等;湿热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大补之物,选用茯苓、薏米、绿豆等清内热的食材。“大家都喜欢的羊肉汤,在炖煮时加入性凉的萝卜、麦冬、玉竹,也能起到平和药性、防止过热的作用。”

针对民间流行的滋补“膏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齐文升强调,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并非人人皆宜。齐文升解释,“膏方”由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经长时间煎制而成,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对体质虚弱或虚寒者较为适宜。然而,膏方一般由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开具,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

“有几类人群是不适合服用膏方的。第一是体质湿热的,膏方进补就等于火上浇油,反而会加重原本湿热。第二是存在急性感染的患者,比如像感冒发烧、肺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中医认为这类患者体内有病邪,进服膏方就等于把这个邪闭在体内了,邪气不能正常地排出,这样的话反而会加重病情。第三,膏方一般是含糖的,所以有糖尿病的患者尽量不要吃,它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齐文升说。

除膏方外,市面上还流行冬季养生茶。王鑫提醒,饮用冬季养生茶同样应考虑个人体质,避免盲目跟风。“以姜枣茶为例,它最适合的是得了风寒感冒,或者长期手脚冰凉、阳虚怕冷的人,能达到温中散寒的效果;但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体内有湿热、舌苔黄厚的人,喝了就不合适,可能导致口舌生疮。”

王鑫说:“体质偏虚的人可以饮用一些偏补的茶饮,比如红枣、姜、桂圆、黄芪;如果体质偏实、内热的人,就适合喝一些清火的茶饮,比如菊花、决明子,或者加一点山楂、陈皮这些行气、清肝火的食材。大家至少要分清楚自己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才能根据这个来选择茶的种类。具体可以找专业中医大夫根据舌脉、症状来确定体质。”

状态低迷,顺应天时巧调理

钱宁是一位21岁的福建女生,她告诉记者,入冬后,感觉自己“觉变多了”,“如果睡到自然醒会睡十几个小时,定闹钟早起又会感觉特别困倦。”

困倦感进一步导致钱宁的情绪常常陷入低迷。大多数朋友都认为钱宁性格开朗、很少焦虑,钱宁说:“我在天气暖和的时候确实很少内耗,但是冬天经常会产生不知从何而起的沮丧感。”

钱宁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年轻人都和她一样,感觉入冬后会格外困倦。王鑫从中医角度进行了解释:“这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阳气内收,人就容易感到累。”她认为,在冬天适当增加睡眠时长,“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正常的。

“如果希望改善困乏感,可以在上午十点后晒晒太阳,间歇性地走走,减少身体褪黑素分泌;可以按摩一些提神醒脑的穴位,比如百会穴、风池穴;午后可以用一些芳香之物,比如薄荷、迷迭香提神,体质合适的人也可以酌情喝点茶。”王鑫说。

钱宁改善困倦的方法是每天喝两杯美式咖啡,“一杯果味美式,一杯纯美式,有时候可能还会加浓。”对此,王鑫说;“如果用阴阳性质来衡量咖啡,咖啡属于‘阳’,喝完后会很精神,甚至心慌,因为它加大了身体里阳气的耗动,促进了气血运行。所以,适当的人在上午八点到十点间,觉得困乏、阳气升不起来时,适当喝,但不能过量。下午的时候阳气会逐渐内收,如果喝过多咖啡,阳气收不下来,晚上就容易失眠。”

在王鑫看来,不管是喝茶还是喝咖啡,关键都是在自身阴阳调节范围内适量饮用。但王鑫也特别补充,不建议年轻人们喝凉咖啡。“如果能耐受咖啡因,喝美式或加一点点奶的热拿铁等都可以,尽量是热的,因为凉咖啡更伤脾胃阳气。”

对于钱宁提到的“沮丧感”,王鑫也表示,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现在有一种情感病叫‘季节性情感障碍’,秋冬季节多发。从中医角度来讲,冬天阳气会内收,因为我们的精神靠阳气来提升,冬天就会自然地情绪低落;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冬天情绪低落主要是因为日照时间变短,导致褪黑素增加、5-羟色胺减少。”

“改善方法主要有这些:一是适当增加光照,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晒15-30分钟太阳;二是做一些有氧运动,改善气血运行,促进内啡肽、5-羟色胺分泌;三是情绪低落时,多跟家人朋友聊天,获得情感支持;四是饮食上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香蕉、核桃、燕麦等;五是可以在家中使用暖色灯光,或者多穿颜色明亮的衣服,听一些欢快、振奋人心的音乐来改善情绪。”

高心语喜欢通过运动来提振自己的情绪,但入冬后气温的降低同样给她带来了困扰;“冬天里比较合适的运动方式好像只有去健身房,但是我现在还是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去健身房。”

王鑫说,冬天适当运动有利于身体的气血运行。“因为冬天主收,如果一直内敛,气会郁堵。”王鑫推荐大家优先选择“慢慢行气”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走、慢跑、快走、太极拳等,能够让气血运行,又不致阳气外泄,“一定要注意冬天不能大汗,否则阳气外泄会更累乏力。”

运动时间方面,王鑫建议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气温较高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避免在清晨和傍晚天冷时进行室外活动。“如果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做运动,就在健身房跑步机慢跑或者游泳。因为过早或过晚,气温过低容易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等问题。”

气温骤降?冬季御寒有方法

入冬后气温骤降,如何穿衣也成为一门学问。钱宁告诉记者,来到北京上大学后,自己最不适应的就是冬天室内外的温差;“厦门冬天室内外的温差没有那么大,但是北京温差可以达到20多度。”

这给钱宁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就算及时地穿脱衣物,在室内外反复进出也很容易感冒。”

对此,王鑫提供了四个冬季预防感冒的小建议:“一是可以用冷水或者盐水冲冲鼻腔,增加鼻黏膜适应温差的能力;二是可以按揉鼻子旁边的迎香穴,因为预防外邪侵入时,口鼻是第一道防线;三是通过进补的方式提高免疫力,可以补一些西洋参,既能滋阴又能补气;四是增加有氧运动来提高气血运行的能力。”

室内外的巨大温差同样也让24岁的王行歌苦恼;“冬天我习惯穿厚重的靴子,但穿着厚靴子进室内脚会出汗,如果这时候再走到外面,脚会非常非常冷。”

“很多医生在外面可能穿加绒或稍厚不透气的鞋,但到办公室之后,他们会备一双洞洞鞋或布鞋穿,这样透气。”王鑫说,“我不太建议大家穿特别厚重的雪地靴,在外面不太冷的时候,穿稍微加一点绒的鞋就可以了。在室内一定要注意透气,如果袜子被汗打湿了,鞋又不透气,反而会觉得更凉。”

许多老人担心孩子冬季受凉,会给孩子穿很多层衣服。对此,齐文升表示,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即人体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儿童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穿戴过多、包裹过严反而会影响肺的宣发,让小孩的毛孔处在一种开张的状态,就容易受凉感冒。”

那么,如何穿衣才是科学的?齐文升提出了“三暖”的防寒保暖原则:保持“背暖”,因为后背是身体的防寒屏障;保持“肚暖”,以保护脾胃,避免寒气引起胃肠道不适;保持“足暖”,因为脚部是阴阳经络交汇的地方,保证足部温暖才能使全身气血通畅。齐文升建议,判断孩子穿着是否合适,可以“用手摸摸他的颈部和后背,温暖无汗是最好的”。

针对冬季穿衣策略,王鑫补充;“在北方冬天穿衣,最外层一定要防风防寒,但不要穿太厚;因为屋内有暖气,如果穿特别厚,到屋内出汗,衣服粘在身上反而容易导致不舒服,所以建议里层的衣服选择吸汗、透气的材质;中间层的衣服可以选择加厚一点的羊毛衫。”

“原则就是外面捂,但里面不闷,透气吸汗,避免出汗后导致湿邪。”王鑫说,“对于特殊人群,比如痛经的女性,一定要把腰部、腹部和脚部保护好。”

(应受访者要求,高心语、钱宁、王行歌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冬季如何进补、调节情绪和御寒?这份详尽指南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