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SPPLAZA光热发电平台)
新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能源转型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风能、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变化影响,存在发电出力波动性大、调整控制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向电网提供连续稳定的电能输出,这已成为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关键瓶颈。
探秘资源深度融合的实践之旅
柴达木盆地作为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不仅是盐的世界,也是全国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最优的地方。中国绿发青海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以下简称“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便坐落在这里。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其中风电40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5万千瓦。
作为国家级示范项目,也是国际领先的“风、光、热、储”多能互补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该项目通过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相比传统的新能源项目,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并不是几种能源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输出电源,光热、储能电站进行联合调节。发电低谷期时可实现储能、储热;在发电高峰期,又可以将热能、电能作为电力补充和支撑,实现“削峰填谷”。
构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智能调控系统,建成高效快捷、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综合能源服务供需平台,能够有效改善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解决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的不平衡问题,提高电能稳定性,从而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解决当前阻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
赋能绿色能源强链补链
走进多能互补示范工程现场,最让人瞩目的是高耸的光热塔,这是工程技术含量最高的单体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采用塔式熔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占地约6400亩,聚光集热系统由1座188米高的吸热塔和4400面138㎡的定日镜组成,1套储换热系统、1套高温高压再热纯凝汽轮发电机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施构成发电单元。
图:多能互补光热电站。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供图白天,电站利用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群,将太阳光能聚焦在吸热器表面加热内部的储热介质二元熔盐,加热后的高温熔盐储存在热罐中;利用高温熔盐泵将560℃的高温熔盐与锅炉给水进行热量交换,熔盐降至290℃后储存在低温熔盐储罐中,循环使用。高温熔盐与给水换热产生的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驱动汽轮机组发电,汽轮机乏汽经空冷岛冷凝后重新回到给水系统循环使用。
多能互补示范工程的建设对支撑电网稳定运行、优化电源出力特性、加强系统调节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开展共享储能应用研究,推动国内塔式熔盐光热项目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加快适应新能源多元融合发展新要求、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作出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