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 、省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创新建立并持续完善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推动全省防汛救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转变。
在一次次生命保卫战中,各级如何应对?让我们从一线实战样本中寻找启示。5月31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遭遇超历史极值降雨,在这场大灾之中,有一个特殊的数字:人员“零伤亡”。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有“西南雨极”之称,5月31日,独龙江乡遭遇超历史极值降雨,单站降水达到了160多毫米,多处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房屋、道路损毁,而在这场大灾之中,有一个特殊的数字:人员“零伤亡”。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村里的信息报送员发现河水变黑有泥石流的预兆,及时上报到村里和乡里,5月30日,当地就把可能涉险的17户村民共69人转移到安置点。我们看看这个流程:接到12小时预报,包村干部进驻,组织群众打包物资做好转移准备;6小时预报下达,立即转移残疾人和行动不便老人,疏散游客;2小时预警触发后,果断组织危险区域815名人员转移,并加强对单家独户的巡查,确保不漏转一人。
12、6、2,三个时间点环环相扣的处置,诞生了“零伤亡”,这正是“1262”机制在基层的成功实践。
独龙江乡
独龙江乡在“5.31”强降雨中,除了及时转移,另一个特点就是应急准备做在前,灾害面前从容应对。当地从入汛前就按下“备战键”,做到预案、人员、装备“三个前置”。对4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造册管理,组建乡村组三级应急队伍,预置应急救援物资5000多件,储备的生活物资可以满足群众30天的基本生活,为抢险救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当地老百姓都说,以前遇到洪水怕,现在有“1262”心里不慌。“零伤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1262”机制的核心是“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云南“1262”机制成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推荐的典型经验,这份可复制的“云南方案”,正在为全国防灾减灾贡献“云南智慧”。
健全指挥体系 全链条防灾减灾
——全省防汛救灾工作述评之二
日前,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总结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云南省防汛救灾“1262”预警叫应机制的8条经验启示。其中,健全指挥体系,这是防汛救灾的关键所在,必须做到指令畅通、步调一致,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预警与应对要联动,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今年9月底到10月初,3轮台风叠加来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极端天气考验。受灾最为严重的麻栗坡县天保镇小寨村村干部通过“1262”机制及时组织转移群众,从发现山体垮塌迹象到成功将11户27名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整个过程仅用时45分钟。“如果不是平时加强群众的防汛转移避险演练、各级干部把学习运用‘1262’机制抓在日常,后果难以想象。”村干部蒋德英说。
麻栗坡县叫应转移 图源:云南网“1262”机制的落地生根,源自全省上下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体系,实现责任链条无缝衔接。
在云南,“五级书记抓防汛”不是口号。高级别暴雨预警时,本级指挥长必须进驻防办调度;今年起,有强降雨预警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夜间轮流值守。今年汛期,198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夜间值守,乡镇干部全员下沉,村组成立防汛值班小组,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链条。
以文山为例,该州围绕指挥体系如何高效运转,层层落实责任,推动防汛救灾指令信息和工作力量直达基层一线。面对3轮台风叠加冲击,又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州、县、乡、村干部坚守岗位,州、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全程驻守防办值班,州级点对点精准调度47个重点乡镇,将调度指令和各部门预警信息直接传达到基层一线,并及时收集会商基层真实情况,实现指挥调度与信息研判无缝对接。同时,派出12名厅级干部下沉包保县市,县市、乡镇层层动员,推动工作力量直抵村组一线。另外,还组建了防洪、地灾防治等11个专项工作组,在指挥体系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如臂使指。围绕风险隐患如何全覆盖排查,文山州还建立了“四查联动”机制,通过群众自查、乡村干部巡查、州县干部督查、专业人员核查,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及时研判险情灾情,第一时间除险避险。
云南是全国防汛救灾任务最重省份之一,暴雨多发、河网密布、地质灾害突出等因素叠加,使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更具复杂性和严峻性。2022年,省委、省政府创建了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4年来全省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大幅下降,工作体系整体重塑,以防为主成为常态,干部作风得到锤炼,防汛救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转变。
从探索建立到深入人心,“1262”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迭代,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全省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预警与应对联动,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织密防汛救灾安全网。
今年以来,云南已经历24轮强降雨,为近20年同期最多。入汛至今,全省依托“1262”机制,各级防指“点对点”调度州(市)63次、县(市、区)1290次、乡镇5023次,各地组织干部下沉57.23万人次,提前转移群众18.48万人次,成功防范避让山洪、地质灾害114起。云南65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央视专题报道今年5月31日独龙江暴雨洪水应对情况,点赞“1262”机制,肯定云南防汛成效。
从“时时放心不下”到“事事落实到位”,临灾预警、转移避险,不落一人、有力高效,背后是体系化、制度化的力量。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省防办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气象、水文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作为、高效协同,形成防汛救灾合力。今年,省防办牵头联合会商调度,全省共组织防汛周会商22次,集中重点部门滚动研判汛情灾情,研究提出洪涝、地质、城乡内涝等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建议。
当前,云南汛期实行每日一研判,建立跨部门监测专班,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共享雨情水情数据;优化部门联合值班和灾险情信息报送等制度,在汛期特别是强降雨过程期间,强化应急管理、水利、气象、消防等部门24小时联合值班值守,持续增强高效应对能力。
来源:七彩云端 云南日报
撰文:杨华 张文峰 李彤
主播:张一旎
编辑:郭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