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1月22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楼大厅人潮涌动,“四秩故事,沪上风华”——《上海故事》创刊四十周年回顾展正式开幕,《上海故事》的老读者、作者以及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杂志四十芳华。40年来,《上海故事》用5000多万字原创故事,记录中国脉搏。它培育了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年均来稿近4万篇、1.2亿字;近百位美术作者在40年间,为发表在《上海故事》的作品,创作了近30000幅原创插画。
亲历一个“故事”的完整旅程
1985年2月,上海故事杂志社正式成立,并将原本内部不定期发行的《上海演唱》(故事)更名为《上海故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上海故事》杂志由此正式创刊。从1985年到2025年,《上海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故事爱好者。本次回顾展通过“创”“写”“看”“讲”四个篇章,带领观众亲历一个“故事”诞生、书写、阅读与流传的完整旅程。
此次展览讲述了《上海故事》从首期发行60万册的畅销杂志,到发行高峰期达到120万册,并设立全国分印点的辉煌,再到面对时代浪潮时积极转型的历程。第一次开展故事大会串,第一次举办全国笔会,第一次获奖……顺着大事记的长河,可以清晰看到一本杂志的变迁和坚守,以及它如何成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见证者、讲述者。
现场可以看到1985年创刊号。泛黄的历史手稿、编辑回函、加工痕迹明显的发排稿、美术编辑手绘的排版设计图、三轮校样以及印刷场景图等,分别从作者、编辑、读者、印刷厂等各方收集而来。除此之外,观众也能读到《上海故事》里的优秀获奖故事,听到杂志在数字化时代的有声故事以及“上海故事汇”13年来的精彩瞬间。
近年来,《上海故事》以内容为核心,不断拓展新媒体传播平台,焕发新的活力。为了让更多人听到好故事,2012年起开设“上海故事汇”线下故事讲演活动,设立“曹路故事汇”“山阳故事汇”“共和新故事汇”等分会场。13年间共计讲述了1000余个不重样故事,公益惠民超10万人次。杂志社还举办了创作、演讲人才的培训班,不仅培养了一支活跃的文化队伍,更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凝聚城市力量的重要文化名片。
讲好“上海故事”
今年年初,《上海故事》杂志社发起创刊四十周年“岁月留痕——我与《上海故事》的故事”征稿,反响热烈,部分优秀征稿也在展览中登出。
中国作协、上海作协会员管新生记得,正是因为《上海故事》,才有了后来的“阿三”系列。1992年春天,他捧着《阿三闯世界》的稿笺,来到黄陂北路226 号,即当年的《上海故事》杂志社。“在一间不甚宽大的编辑部房间,交给了责任编辑章慧敏小姐。”他回忆,当时,章慧敏极具前瞻性地鼓励他,阿三颇受读者青睐,可以做成《上海故事》的一个品牌。这成就了“阿三”的一方天地。此后,《阿三罗曼史》《阿三作家梦》《阿三天下第一家》等一系列故事在《上海故事》扎根,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赢得读者喜爱。
《上海故事》还托起了不少文学青年的逐梦人生。广东东莞的华发生,如今已是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他从小是武侠迷,上大学期间无意中在一个网络文学论坛看见《上海故事》的约稿函,顿时被“武侠天地”栏目吸引,便通过电子邮箱投了两篇稿子,没想到被录用了,此后发表过不少武侠小说。“给《上海故事》投稿的这段经历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任何伟大的作品,其内核必然是故事,”沈阳市教师姜游游回忆,年少时《上海故事》是他贫瘠精神世界里的佳肴,滋养着他对文字的热爱。大二那年重看《灌篮高手》时,灵感如泉涌,他将对篮球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倾注于笔下的《追梦少年》,毕业前夕在同学的称赞声中鼓起勇气给《上海故事》投了稿,结果被录用在第200期,至今他仍珍藏。如今他是辽宁省作协会员,出版著作6部,在各大刊物发表文章数百篇。
也有读者从“读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再变成“传故事的人”。司红是一名文化工作者,一直是《上海故事》的忠实读者。第一次上台讲故事,她选择的就是《上海故事》里的故事,虽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说到故事里那些鲜活的人物与真真切切的生活细节,就忘记紧张了。后来她又把喜欢的故事录制成音频,给上海故事有声频道投稿,还把故事讲给邻居们听。“《上海故事》让我在‘讲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小热爱。”司红说。
《上海故事》杂志社社长、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说:“我们将不负作者期待、不负读者厚爱、不负故事人努力,坚守《上海故事》品牌、拓展故事发展渠道,用更多更优质的作品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塑造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上海故事》行稳健远。期待《上海故事》明天更美好。”
原标题:《40岁的《上海故事》杂志,如何历久弥新?》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