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投资于人”: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一头紧密关联经济发展,一头深切连接民生冷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人才、就业、养老等议题,将稳定和扩大就业列为重要任务,设定城镇新增就业 12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左右的目标。

“两会微访谈” 邀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中心主任何雨,深入探讨就业话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资金资源 “投资于人”,构建经济与民生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 这一创新表述,何雨认为,这源于经济与人口变化的双重需求。

经济层面,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00 - 2020 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 29% 升至 64%。当下经济转型,新经济催生人才缺口,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达 200 万,而我国技能劳动者占比仅 26%。投资人力资本成为弥补发展短板、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人口变化方面,权威数据预测,2035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超 30%;学前教育资源缺口达 18%。“一老一小”的结构性变化,必将催生出新的市场,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另外,上有老下有小也将推动中青年主力群体关于稳就业的迫切需要。“投资于人”,就是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去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何雨认为,“投资于人” 有两大要点:一是围绕准就业群体的全周期规划,二是国家投入资源与资金的扶持力度。

教育体系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前产业与人才结构错配现象仍然存在,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脱节,同时职业教育部分与产业适配度低,民众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需提质,紧密对接产业,这常需间接投资。投资高校与职业教育,关键是让专业与产业结构贴合,推动就业市场平稳发展。去年起,众多头部高校调整传统专业,顺应产业与科技变化,极具前瞻性。

保障投资同样关键。教育投资提供发展动力,解决后顾之忧也不容忽视。青年初入职场常面临衔接难题,存在保障空白。这个阶段给予额外支持,比如就业指导、短期补贴等。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 1222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庞大的 “社会新鲜人” 群体备受关注。何雨建议,家庭应适当延长对青年人的支持;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像南京、杭州等地为青年提供短期住房、交通补助等做法值得推广;同时,政府还需搭建高效的信息对接平台,畅通就业供需信息,解决青年就业信息不畅的问题,能助力他们融入社会、发挥潜力,这是 “投资于人” 在社会保障的体现。

如今,随着产业、科技、经济的多元发展,社会上新职业层出不穷。何雨认为,传统职业分类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职业变化,如人工智能相关职业,传统体系无法有效反映。不及时调整将影响职业发展与统计。我国新职业不断涌现,调整职业分类体系迫在眉睫。让更多职业更及时被纳入职业分类体系,既是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助力,也是“投资于人”在新职业领域、新就业机会中落实在劳动者身上的生动注脚。

“投资于人” 意义重大,它是一种全体系化的投入,涵盖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形成立体化投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关注单一领域的局面。全面投资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呈现每位劳动者的价值,同时围绕人所投资激发的新需求,也将会带来更广大的就业市场。当民生领域成为增长极,激发个人消费与创造力,中国经济的韧性增长将获得深层次支撑,为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筑牢根基。

江苏新闻广播

《先锋观察》节目组

编辑:文文

江苏新闻广播焕新升级!

十八而至

一路生花,真情常在

青春无限

焕新改版,好声更新

一图带你看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投资于人”: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