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就业名片:翟皓悦,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26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个人自述:
职业生涯的规划需尽早锚定方向。我在大二学年结束后,即确立了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目标,并着手进行实践准备。我曾先后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上海医药集团上海上药杏灵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球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进行实习。尽管这两段经历均聚焦于人力资源领域,但我对企业组织运作形成了更具结构性的认知。
这两段“非技术岗”的实践历程,促使我反思个人职业定位与专业背景的契合路径。
进入大三暑假,秋招的序幕悄然拉开。最初的阶段,我和许多人一样,被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所笼罩,害怕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害怕让家人失望……这些情绪几乎成了那段时间的主旋律。但我很快意识到,沉溺于情绪的漩涡毫无益处。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准则——用行动代替空想,用实践对抗焦虑。我把每天用来胡思乱想的十分钟,转换为一次网申投递;我把对面试的恐惧,重新定义为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即使失败,也能让我直接面对HR,了解行业关切,洞悉自身短板,为下一次的从容应对积累经验。
于是,我开启了一段至今回想起来仍觉“疯狂”的时光:早上7点起床,赶往实习公司;午休时,同事们去吃饭休息,我却抱着电脑寻找安静的角落,争分夺秒地完成线上测评或准备AI面试;晚上下班7点回到学校,立刻奔赴一场又一场的宣讲会,捕捉潜在的机遇;宣讲会结束,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战场,继续写测评投简历,直到闭馆音乐响起。回到宿舍,身体早已疲惫,但精神却常常处于一种焦灼的兴奋状态,忍不住再刷一会儿小红书,搜索着各类就业信息,直到深夜……那段时间我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课程、实习、秋招的三重压力下努力维持平衡。
后来,在经过审慎的权衡后,我作出了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向实习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这个关于“取舍”的课题,是秋招教给我的第一堂深刻的职场课。
在信息搜集层面,我注重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有效筛选。前期主要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获取面经分享与实时更新的企业岗位信息表,显著提升了网申的精准度与覆盖范围;后期则更多依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官方信息,以及年级群内传递的宣讲会、双选会动态,这类信息具备高可信度与强针对性,极大提升了求职效率。
在行业与职能的选择上,我经历了从局限到开阔的认知过程。作为机械工科背景的学生,我曾将职业路径狭隘地理解为“设计与研发”,因而一度陷入迷茫从而选择了人力资源这个方向进行自我逃避。但通过秋招大量的信息搜集和面试交流,我逐步将视野放宽,每一次对陌生岗位的了解,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专业背景与个人特质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每一次与企业HR的交流、每一场宣讲会的参与,都助我进一步厘清职业图景,明确自身与岗位的契合点。
回顾整个秋招阶段,我累计投递简历200余份,完成线上测评与AI面试超百次,获得面试机会40余场。这一系列数字背后,不仅是持续的努力,更是心态的磨砺与方法的迭代。
在迷茫时先行动,在压力下保持定力,在重复中追求精进。求职不仅是一场能力的较量,更是一次意志的修行。
原标题:《关注大学生就业|华理学子分享求职秘籍:职业规划早定方向》
栏目编辑:王蔚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