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昨晚的天蟾逸夫舞台叫好声连连,一众票友过足了戏瘾,《乌龙院》这出京剧经典,如同一幅流动的人物画卷,著名昆大班表演艺术家梁谷音,麒派大师陈少云、沪上戏曲领军人物严庆谷、杨扬、杨东虎等艺术家的精湛演绎,让每个角色都在舞台上活了起来。这是致敬京剧大师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的经典制作。若论观戏之妙,我独爱演员们的脚下步履;那一抬足,一顿步,一趋一止之间,藏着解读人物性格的密码,蕴含着京剧表演的深邃智慧。
京剧舞台上的“步”,从来不只是简单的行走。它是功法,是语言,更是角色灵魂的外化。八十高龄的梁谷音老师诠释的阎惜娇,能够通过步法的快慢、轻重、虚实,将阎氏那种和张文远半推半就,和宋江逼迫时的算计的复杂心理变化刻画入微。她的每一步都是技术的展示,对角色灵魂的触摸。她的步法轻巧灵动,如风拂柳,尤其是那双跷功下的碎步,轻盈中带着几分妖娆,将一个多情思、绝恩情女子的妩媚与心机踏得活色生香。阎惜娇与宋江对峙时的云步轻移,与张文远调情时的快步流转,每一步都在诉说她的欲望与算计。更妙的是,当她逼迫宋江写休书时的快步逼进,那每一步都似踏在宋江的心上,也踏在观众的心弦上。梁谷音的脚下,踏出了一个鲜活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似乎早已在那不安分的步法中埋下伏笔。
梁谷音 饰 阎惜娇
严庆谷先生饰演的张文远,步履轻浮中透着滑稽。他的矮子步、雀步,将一个趋炎附势又油滑轻佻的丑角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丑有百美在他身上得到新的演绎和诠释。那看似不稳的步态,实则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暗含了对这类人物的讽刺。而工文丑的杨康饰演的阎婆,步法则显出一个老于世故的鸨母的圆滑与狡黠,她的步速不快,却总能在恰当的时候移动到恰当的位置,那种老练与算计,全在一双脚下。尤其是看到女儿被杀后,想要逃命的那种慌乱,在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大汉演绎出老妇人的颤抖,甚是有趣,也见丑角功底。这些看似简单的行走,实则是京剧艺术中最精妙的语言——台步有戏,步步生莲。
严庆谷 饰 张文远
京剧步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在麒派表演体系中达到了一个高峰。周信芳先生创立的麒派艺术,以其苍劲浑厚、富于激情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而他的步伐,正是这种艺术风格最直观、最震撼的体现之一。如果说梅派的步法是行云流水,那么麒派的步法就是铁画银钩,充满了雕塑感和力量感。麒派的步伐,绝非简单的行走,是以形写神的极致。核心美学就是:圆中见方,顿挫沉雄,与许多流派追求流畅圆融的“云步”不同,麒派步伐在整体节奏的圆中,刻意强调步伐起落之间的方和顿。脚步异常沉稳,扎实,仿佛脚底有根,每一步都踩在舞台上,甚至能让人感觉到地面的分量。
在《乌龙院》中,陈少云老师饰演的宋江,步履间就透着这样的稳重与城府。他的台步方正稳健,每一步都似经过思量,落脚沉稳,正是那个身在公门,处事谨慎的押司的写照。而当剧情转折,宋江发现晁盖书信遗失时的步法突变,先是急促的圆场步,表现内心的焦灼;继而转为迟疑的搓步,彰显内心的矛盾;最后定格时的一个顿步,又将那份决断的沉重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少云的脚下,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将宋江的心理变化轨迹细腻地勾勒出来。麒派的招牌步法,都是这样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极具表现力。
陈少云 饰 宋江
尤其是《乌龙院》“杀惜”一折,麒派步伐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当宋江发现招文袋遗失,返回乌龙院寻找。此时陈少云先生运用了急促的圆场结合搓步,脚步慌乱,方位多变,将宋江内心的焦灼,侥幸和恐惧表现得层次分明。当恳求阎惜娇交还梁山书信时,宋江的步伐是迟疑和试探的,带有顿步;而被阎惜娇步步紧逼时,他又运用了倒步,显出性格中暂时的隐忍与退让。当被逼到绝境,怒火爆发时,那最后的几步追赶,必然是沉、重、快的“蹬步”和“踹步”,每一步都踏着人物的愤恨与决绝,将戏剧冲突推向最高潮。
陈少云 饰 宋江
这些精彩的步履艺术,根植于京剧深厚的表演传统。京剧的步法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提炼与发展,已形成一套极为丰富的体系:台步、搓步、蹬步、踹步、云步、倒步、矮子步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技法与表现力。步履之间,可见乾坤。《乌龙院》中的每一步,都踏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踏在形似与神似之间,踏在技与艺之间,它们是经过艺术夸张与美化的舞台语言。在《乌龙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个人的技艺展示,更是京剧两百年来步法艺术的精华凝聚。不仅是移动,更是角色在命运舞台上踏出的每一个沉重而清晰的脚印,是流淌在地板上的戏剧节奏和灵魂独白。这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最严格的程式中追求最自由的表达,在最传统的形式中蕴含最当代的精神。当我们学会从脚下看戏,或许就能真正读懂京剧的深邃与美妙。
原标题:《新民艺评|黄丽珈:步履之间见乾坤——京昆合璧《乌龙院》中的足下艺术传承》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黄丽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