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清晨,阳光洒在广东省中山市长江水库清澈的水面,白鹭翩跹,荡开圈圈涟漪。
近年来,中山市以三年治水攻坚为底色,绘就一幅从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迈进的画卷。
中山美丽河湖建设之路怎么走?看主线——打造美丽河湖、构建生态河湖、激活经济河湖;探路径——推动构建立体空间治理结构、全链条生态修复、河湖经济产业发展;找方法——打造“环境美化筑基、生态修复强体、经济转化增值”良性循环的“中山模式”。
从“治”到“美”,这座岭南水乡正焕发新生,着力写好下半篇水文章。
高位统筹,从“污而治”到“治而美”
今年3月,一场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大会在中山高规格召开。这不仅是一场代表中山治水三年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会,更象征着中山迈向治水新征程的起点。
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从今天开始,中山开启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新征程,全力建设美丽岭南水乡,这也是中山‘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之战。”
关键之战如何打?首先要“知己”,摸清底数。
作为一座拥有1041条内河涌的典型岭南水乡城市,开展美丽河湖建设,中山面临先天难题。
“中山河网密布,但是湖泊稀少。居民沿河而居,民房沿河而建。此外,全市土地面积仅1780.99平方公里,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难上加难。”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水与海洋生态环境科干部胡嘉杨向记者介绍。 破题,从顶层设计下功夫。中山意识到,要持续发挥“全市一盘棋”的统筹协调作用,让三年治水攻坚汇聚的智慧和力量,持续投入到美丽河湖建设的新征程中。
原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就地转化为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继续双挂帅掌舵。在保留清淤、治水等治污架构的基础上,新增美丽河湖规划与建设组,构建“党委政府高位统筹、多部门协同、镇街具体实施”的立体式推进机制。
有了顶层设计,还需制定远近结合的实施路径。
中山系统研究印发《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山市2025年美丽河湖建设清单》《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技术指引(试行)》,明确中山美丽河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技术指引等。 胡嘉杨介绍:“在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基础上,我们总结提出基于本地特色的美丽河(湖)、生态河(湖)、经济河(湖)三项框架。在框架下细化指标,如美丽河(湖)考察河涌水质、水岸清洁、独立游径连续贯通等指标;生态河(湖)看自然岸线率、水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通过建立考核评估标准,制定美丽河湖建设标准体系,让基层真正了解美丽河湖‘为何建、如何建’。”
精准施策,分层次建设美丽河湖
中山2025年第一号总河长令明确:“2025年,中山要完成‘六污同治’工程任务,力争建设100条(段)以上市级美丽河湖。”
面对100条(段)以上市级美丽河湖的任务,细化、拆解目标是关键。每一条(个)河湖的水环境、水生态究竟如何?周边有哪些产业?美丽河湖建设现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建设目标是什么?
在中山编制的“一河一策”建设方案上,每项问题都得到明确解答。
“我们对美丽河湖建设实行清单化管理,以点带面营造美丽河湖争优创先氛围。通过创新制定‘一河一策’编制大纲,台账化精准推进100条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胡嘉杨介绍。
北台涌,这条流经中山市五桂山街道与南区街道的跨镇界河涌,全长23公里,其中南区街道段长约6.5公里。2021年之前,河涌面临水质长期不达标的困局,同时伴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现象。
啃“硬骨头”,中山根据“一河一策”,对症下药。
首先,源头控污。南区街道投入资金对周边区域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杜绝污水直排北台涌的现象。 其次,协同治理。南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北台涌清淤疏浚、生态岸线修复等工作,种植菖蒲、落羽杉等水生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强河涌生态功能。
“近年来,中山市以‘颜值提升’为核心,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推进岸上水下一体化整治,开展岸线绿化美化。本年度建设碧道20公里,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3.47吨,全市重点流域问题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9.77%。”胡嘉杨介绍。
河湖美了,也激发出产城融合的内生动力。
安阜涌水面之上,龙舟竞渡劈波斩浪,非遗展演在水岸旁轮番上演,歌舞之间尽显岭南韵味;沙爷河畔,生态农场瓜果飘香,自然课堂启幕,旗溪香草生活农场、木子百草园等18个农文旅创业项目,沿着岸线扎根生长。
一江碧水,激活两岸风华。在中山,优质的滨水空间正带动沿线产业升级,横栏镇西江“十里江堤、十里花海”等30个滨水经济项目有序推进,以水为纽带,串联产业、城乡与生态。
“我们通过打造水清岸绿‘美丽河湖’,构建健康多样‘生态河湖’,激活产城融合‘经济河湖’,让碧水清流成为中山不断创新升级的活力源泉。”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一科三级主办侯峻松介绍。
多方协同,构建长效联动机制
在中山市阜沙镇上南村,第三村民小组组长周明光有本“生态账”。
上南村共有11条河涌,水网密布。2023年年初,上南村治水工程启动。工程所在片区需铺设污水管网,关停“散乱污”企业。
村民对新项目投来的顾虑与质疑,让周明光犯了难。
周明光知道,想说服村民,摆大道理没用。他讲事实,替村民算清了身边的“三笔账”——环境账、健康账、长远经济账。
“环境好了,换来的是家门口的舒心、有奔头的日子。治好了水,咱们的庄稼都能多收一茬。”
周明光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打动了村民的心。如今,上南村将6公里污水管网与工业园改造同步推进,关停13家“散乱污”企业,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污水处理站。其中,二横河的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消失多年的罗非鱼重现身影。
除了动员群众力量,一支汇聚“市直部门+市属国企+金融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的政企银技协同攻坚团队,也在中山美丽河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镇街在谋划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时,时常遇到难题。这时,政企银技协同攻坚团队便发挥优势所长,统筹推进项目筹划、国家示范申报、资金筹措督办考核等。
“《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5年)》内容偏向技术,需要专业团队提供指导。攻坚团队中的金融机构专家会协助地方争取更多资金的支持,同时,通过合理规划项目,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胡嘉杨介绍。
在多方协同配合下,“市级统筹指挥+镇街主体落实+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持续深化。
中山市美丽河湖办强化工作统筹、调度、协调,会同相关部门落实政策解读,指导镇街做好项目谋划和资金申请,制定年度攻坚任务,加快示范河涌建设,开展美丽河湖成效评估。
与此同时,各镇街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组织攻坚,着眼当前、立足长远,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推进美丽河湖与水利、农业、文旅等项目有机结合,积极谋划美丽河湖项目,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数据显实效。自2021年年底以来,中山全市累计新建污水管网70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2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100%;全市水质指数较2021年改善55.8%,百条主干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催生水经济项目投资超500亿元,重现河岸空间1.8万亩,一条条美丽河、生态河、经济河融入城乡。
锚定下半篇水文章,中山还有更长远的目标。“除了水清岸绿,为群众提供亲水空间创造条件外,还要抓住机遇,带动沿岸周边经济业态发展,建设美丽河湖,推动美丽经济,打造美丽家园。”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