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党建引领绘新卷!稷山县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来源:运城新闻网)

党建引领绘新卷

——稷山县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纪实

薛高峰 翟建平

  初冬的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每天观光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这片万余亩的千年古枣林正在演绎一场“农文旅+”的盛景,让“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的美称更加具象而丰富。游客们在这里漫步欣赏虬曲盘旋的枣林,尽享板枣欢乐世界的精彩,走进板枣博物馆体验后稷农耕文化的厚重,乘坐观光小火车,进民宿、泡温泉、享美食、看演出,感受中国最大最美的千年古树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无限魅力。

  这是稷山“农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缘于该县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特优农业发展,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不断拓宽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

党建领航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与文旅线上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党建是保障,文旅是引擎。我们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文旅线上,把党员聚在服务群众致富路上,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一线高高飘扬。”稷山县委书记、县长王润说。

  近年来,稷山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强力推进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依托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等十余个农文旅方面的“国字号”优势,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与农文旅融合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板枣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中,稷山县成立板枣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挥姚村村、陶梁村、吉家庄等核心枣区村党支部引领作用,破解产业与文旅发展双重难题。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联合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专家团队,特别是稷山在外优秀企业家牵线搭桥,不仅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推广,还针对板枣产销痛点,由党员干部带头试验防裂果技术、推广机械化采摘,探索残次枣发酵深加工技术,让板枣资源实现‘全利用’。同时,深度开发板枣文旅价值,打造‘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成功获评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纳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在蛋鸡产业领域,稷山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晋龙养殖、晋龙饲料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为牵引,建立“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相关部门和乡村两级党员干部深入养殖户家中,提供技术指导、贷款对接等服务,推动全县蛋鸡存栏达2300万只,稳居全国第三,“稷山鸡蛋”成功通过深圳“圳品”认证和全球标准食品安全认证,年销售额突破33亿元。“我们通过党建引领,把分散的农户聚成‘发展共同体’,让小鸡蛋变成了大产业。”稷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产业支撑

农文旅赋能激活乡村多元动能

  走进稷山国家板枣公园,1.75万株千年古枣树与现代化加工车间、沉浸式文旅场景相映成趣。在这里,板枣不仅是农产品,更是延伸出“种植—加工—文旅”的产业链。成立专业合作社,不仅开发出板枣功能茶、板枣调味醋、板枣咖啡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并打造“稷颂”沉浸式文化演艺、板枣欢乐世界、唐枣温泉庭院等业态。“游客来了不仅能摘枣、品枣,还能看演艺、赏非遗、住民宿、泡温泉。别看现在枣子收完了,我们的板枣文旅却四季不打烊!千年枣园‘插’上文旅翅膀,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景区就近务工的姚村村民薛先生说道。

  近年来,稷山的农文旅融合版图持续扩容。

后稷农耕文化园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大佛文化园、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等建成投用,环城旅游路通车;

连续举办四届“后稷论坛”,荣获“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

全国万人集体婚礼、稷山马拉松、自行车赛、中国农民丰收节板枣开杆仪式等大型活动成功举办,板枣开杆节成为秋分节气保护性代表活动,让稷山“农文旅+”丰富多彩,稷山的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

  “我们把农耕文化、枣乡风情等与体育赛事、消费服务相结合,拓宽加持文旅资源,让游客留下来、消费旺起来。”稷山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

  不仅仅是板枣文旅,稷山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样亮眼。

在翟店镇,包装印刷产业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引进智能化生产线,翟店包装印刷专业镇入选省级重点专业镇,年产值突破30亿元;

在清河镇,金刚石刀具产业整合荆庄、秦家庄等村的加工资源,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土地入股+企业技术赋能+村民就近务工”模式,带动100余名劳动力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在太阳乡,中药材种植柴胡、黄芩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太阳乡获评“全国中药材产业强镇”。

该县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实施文旅赋能,让特色产业与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双引擎”。截至目前,稷山县已形成板枣、蛋鸡、包装印刷、金刚石刀具、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稷山板枣”“稷山鸡蛋”等特优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借势文旅远销国内外市场。

民生为本

“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污水到处流,现在不仅修了柏油路,还建了污水处理站,环境比住在城里还舒服!周末还有游客来逛枣园,村里可热闹哩!”姚村村民张桂兰的感受,是稷山县推进“千万工程”与文旅惠民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稷山县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道路、通信网络、吃水管网、污水处理、用电增容、便民服务、绿化小游园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文旅发展夯实硬件基础。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稷山县注重精神文明与文旅服务建设。各乡镇党组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集市”“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打造乡村文旅服务点,培训村民成为“文旅讲解员”“民俗展示员”。在稷峰镇,党支部牵头修订村规民约,倡导“零彩礼”“简办婚丧”,今年已有23对新人践行“零彩礼”。“现在大家都觉得把钱花在发展上、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更体面。”稷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文旅产业的发展,让乡村更具吸引力。

  如今的稷山,“四好农村路”通达各村,5G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电商行政村覆盖率100%;建成板枣主题民宿、乡村文旅驿站等设施,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我们还建成了公共实训基地、零工市场,开展职业技能与文旅服务培训,持续推进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进入文旅行业。”稷山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生福祉与文旅红利的持续释放,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站在新起点,稷山的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如今,稷山正加快推进板枣深加工基地、晋龙养殖汾北养殖场等产业项目建设,持续做大残次枣发酵深加工、林下中药材种植等特色项目,推动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同时,加快后稷农耕文化园二期、大佛文化园拓展等文旅项目建设,让千年古县在产业与文旅的双轮驱动下焕发新活力。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旅赋能’模式,以强工兴产、转型突围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向精品化、品牌化、全域化升级,让稷山的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王润表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党建引领绘新卷!稷山县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