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工信微报
在湖南长沙,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的智能化生产线,每6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挖掘机;在湖南株洲,磁浮产业已集聚200多家配套企业,本地化配套率达80%;在湖南湘潭,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钢”)宽厚板轧钢智慧中心建设完成后生产效率提升20%,年营收保持千亿元规模……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汇聚成湖南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的新图景。
11月10-14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湖南站活动上,记者在这里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一个先进制造业拔节向高、向新的鲜活样本。
看重点:
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培育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其中,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集聚度全球第一,电力机车占全球市场份额27%,工程机械、中小航空发动机、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具有全球竞争力……在湖南,一批产业集群彰显中国实力。
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中国高度”、以“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为代表的“中国深度”、以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为代表的“中国速度”、以24轴电力机车为代表的“中国力度”、以中小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中国精度”、以特种桥梁钢为代表的“中国韧度”……在湖南,一批创新成果铸造大国重器。
工业领域千亿级企业4家,百亿级企业53家,湖南钢铁集团连续四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三一集团上榜《福布斯》500强;在“头雁”引领下,累计培育7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59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九;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超2万家……在湖南,一批优质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中联智慧产业城园区俯瞰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优势产业‘壮木渐成林’,新兴产业‘新树结硕果’,未来产业‘良种育新苗’。”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六平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其中的创新源和动力源。
据悉,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完善创新平台梯度培育机制,一批专业性平台夯实底层支撑,着力构建了“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全领域覆盖”创新平台体系。
打造“1个国家级+29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搭建的大功率氢燃料综合测试平台填补国内空白,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已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计划;累计培育“79家国家级+164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96家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湖南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在全省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
看创新:
“创”出新活力,“闯”出新优势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代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新突破,湖南率先“打了个样”。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之魂。
5月21日,湖南株洲制造的首颗商业敏捷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在入轨后创下中国商业航天遥感卫星8小时下图最快纪录。
赛德雷特生产的首颗“株洲造”卫星发射现场
这颗卫星,由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设计、研发、制造,可谓提供了全程“一站式”技术支撑。
“我们的卫星智能AIT工厂拥有湖南省首条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脉动式微小卫星智能制造产线,具备500kg以下级别小卫星每年150颗的批量产能。”该公司副总经理刘正峰介绍。
“我们在通用航空领域开发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董事、运营总监黄鑫举例说,在全复合材料载人轻型飞机板块,公司开发的我国第一款取得民航适航认证的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具备高原起降能力、自动驾驶能力。
“‘阿若拉’在国内已累计交付280多架,成为我国通用航空领域的明星机型,成功打败了‘洋品牌’。”他说。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牙齿”。从“一五”时期走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集团”)是一株历经70余年风雨的事业“常青树”,承载着新中国硬质合金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使命,更是关系国家重大工程配套和产业链安全的关键骨干企业。
株硬集团的超细智能线车间
5月28日,株硬集团超细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全线投产。这条年产能3000吨新生产线的运行,引发业内强烈反响。
碳化钨粉的晶粒度越细,合金材料的硬度、强度和抗磨性能越高。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端碳化钨粉主要依赖进口,不仅贵,还受制于人。
“身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株硬集团以强烈的使命感,历时两年建成超细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有力解决高端硬质合金材料‘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性能超细碳化钨粉国产化替代,保障了硬质合金全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株硬集团型材分公司副总经理凌芝介绍说。
看增量: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强筋壮骨”
在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操作员正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指挥天车装卸钢材。这里生产的特种钢撑起国内外标志性工程的“钢铁脊梁”。
作为“湘潭制造”经典名片,湘钢研发的特厚高强钢、耐低温海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深中通道、上海中心大厦等超级工程。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轧制生产线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中,由湘钢研发的“海洋工程结构用钢”成功入选。近日通车的世界级桥梁工程——铜陵长江三桥,其7.6万吨桥梁钢就全部由湘钢独家供应。攻克高强钢焊接、耐腐蚀涂层等“卡脖子”技术,湘钢在海工钢、桥梁钢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位。
湘钢销售部负责人肖凌云介绍,湘钢近年通过“三改一扩”实现脱胎换骨:湘钢焦炉环保提质改造等项目,年减碳量达50万吨,钢铁料加工存储中心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宽厚板轧钢智慧中心建设完成后生产效率提升20%,年营收保持千亿元规模。
在湖南湘江新区,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的智能工厂,机械臂沿着既定轨迹挥动,焊接机器人精准划出焊缝,激光打码机为每一台设备“签名”,视觉识别机器人自主检测工作质量。车间灯光恒亮,设备高速运转,人声却极少,这就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工厂。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中联智慧产业城汇聚12个智能工厂、300多条智能产线、20条行业首创黑灯产线、7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在这里,平均每6分钟可以生产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车,每27分钟生产一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打造一台汽车起重机。
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紧凑设备事业部生产制造部经理张志远介绍,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在海外表现亮眼。其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在欧洲、拉美等市场也不断取得突破。
从我国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磁浮示范线,到全球首条磁浮旅游专线,在磁浮交通这个“小众”赛道,湖南可谓“领跑者”,已构建起一套“全链条优势”,让快速磁浮在这里落地生根、加速成长。
凤凰磁浮列车
中车株机公司是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自2008年起,中车株机公司深耕磁浮技术研究,2012年成功研制原型车,2016年推出的快速磁浮列车投入运营,2021年开展时速200公里系列试验,与合作伙伴一道攻克了牵引、制动、车载供电、悬浮和导向等关键系统,掌握了快速磁浮系统集成及核心技术。目前,已形成磁浮1.0、2.0、3.0及轻型磁浮四大车辆平台。
从上游的规划设计,到中游的装备研制和建设施工,再到下游的运维服务,湖南磁浮产业已集聚200多家配套企业,本地化配套率达80%。
……
厚植发展沃土,育得满目葱茏。
面向“十五五”,如何牢牢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纵深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纵深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激活创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生态,毛六平表示,“十五五”期间,湖南将着力构建工业经济增长“第二曲线”,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