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清寒蓄暖:小雪时节的非遗絮语与东方生存哲学

(来源:Harry文社)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指向西北,太阳抵达黄经240度,十一月的中国便迎来了小雪。这个听起来轻盈如诗的节气,实则裹挟着千里霜风、万木萧索的威严。《孝经纬》有载:"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一个"小"字,道尽了东方智慧的含蓄与分寸——不是大雪封山的极致,而是寒意初酿的序曲;不是天寒地冻的终结,而是万物归藏的提醒。小雪之名,恰如一位清冷的信使,以清浅寒意昭告天下:寒潮已然蓄力,真正的冬天就要来了。

此时的北国,或许已有初雪飘零,但更多时候是霜降频仍、冰冻初成。江南一带,则常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萧瑟与坚韧并存。天地间的阳气继续潜藏,阴气日益强盛,彩虹隐匿不见,隼鸟化为蜃景,万物在静默中完成最后的沉淀。这样的时节,最容易让人生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寂寥与期盼。然而,正是在这份清寒中,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非遗技艺,如同一簇簇人文的篝火,以东方特有的巧思化解着自然的严峻考验,将生存的艰辛酝酿成生活的艺术,让冰冷的季节充盈着烟火人间的温热心意。

一、节气释义:小雪背后的时空哲学

小雪节气的确立,源于中国古代精密的天文观测与农耕文明的深层需求。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制定《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国家历法体系,小雪作为冬季第二个节气,其时间点精确锁定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南移至南纬20度左右,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显著减少,西伯利亚冷高压如一头逐渐苏醒的巨兽,开始积蓄能量,随时准备南下。

但"小雪"之"小",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古人云:"雨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也。"这里的"小"不是量级的微不足道,而是状态的恰到好处——雪未大,寒未深,正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小雪三候被精妙地划分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彩虹因天地阴气旺盛而隐匿,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天地之间不再交通,万物因此而闭塞,正式进入严冬。这种观察不是简单的气象记录,而是一种全息的、有机的宇宙观,将天象、地气、物候、人事统摄在一个和谐的系统中。

小雪时节的物候变化,在南北大地呈现出丰富的地理差异。东北平原,黑土地已经上冻,农具入库,粮仓封藏,田野间只剩下收割后的玉米茬子在寒风中挺立。黄淮流域,冬小麦正处于分蘖关键期,一层薄雪如同棉被,既能保温又能增墒,农谚云"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寄托着对瑞雪的期盼。长江中下游地区,柑橘挂果,茶园修剪,农民忙着给果树涂白防寒。而在岭南,此时才初入凉秋,小雪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文化符号,提醒人们季节流转的宏大叙事。这种地域差异,恰恰构成了中国节气文化的丰厚层次,它既有中原中心的标准叙事,又容纳了八方风物的独特表达。

二、食俗之道:盐与时间的魔法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句流传千年的民谚,道出了中国人应对寒冬最根本的生存智慧。当现代科技让反季节蔬菜成为常态,我们或许难以体会,在农耕时代,如何储存食物过冬,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死存亡。而腌菜,正是古人用时间与微生物协作,将丰收的秋天延续到荒凉冬天的神奇魔法。

在浙江绍兴,小雪前后是制作霉干菜的最佳时节。当地人会选晴好的日子,将雪里蕻收割、晾晒、揉搓、加盐、入瓮,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知道,盐的用量要精确到"捏一把闻香,尝一口知味"的程度,太轻则易腐,太重则味苦。封缸时,必用黄泥封口,置于阴凉通风处,让时间与盐分慢慢渗透,让乳酸菌悄然发酵。三个月后开缸,原本青翠的菜叶已变成乌黑发亮的干菜,炖煮时与五花肉同烹,吸足油脂的干菜酥烂香浓,肉块则肥而不腻,这正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东方美学。

往北走,到了山东、河北一带,小雪则是囤积大白菜、制作酸菜的时刻。东北的杀猪菜,缺了酸菜便失了灵魂。将白菜在沸水中焯过,码入大缸,一层白菜一层盐,最后用石头压实,注入清水封缸。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白菜中的糖分在乳酸作用下转化为独特的酸香,这种味道是东北人整个冬天的乡愁。非遗传承人李玉恒回忆,他祖辈传下的酸菜缸已有百年历史,缸内壁附着的老坛菌群,是味道恒定的秘密所在。这种人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不正是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吗?

而在江南水乡镇江,小雪时节则是酿制黄酒的关键期。"小雪落纷纷,淘米酿新酒",此时新米刚刚入仓,水质清冽,气温适中,正是酒曲发酵的黄金条件。镇江恒顺香醋的非遗酿造技艺,也遵循着同样的时令逻辑。糯米蒸煮、拌入麦曲、落缸发酵、露天陈酿,整个过程顺应天时,不作强求。酿酒师说,小雪酿酒,如同与天地签订一份契约,将春夏秋三季的精华封藏于一坛琼浆之中,待来年春暖花开时启封,那滋味里有时光的醇厚,更有对来年的祝福。

这些食俗的传承,早已超越了实用层面,成为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每一种腌菜的咸香,每一坛黄酒的醇美,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是先辈们在无数次试错中总结出的生存诗学。它们藏在舌尖,化作家宴上的笑语,让寒冷的冬天有了盼头,让分离的亲人因共同的味道而心心相印。

三、香事风雅:一缕暖意破清寒

如果说饮食是身体的御寒,那么香事则是心灵的取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从来不是简单的嗅觉享受,而是沟通天地、修养身心的媒介。小雪时节,天地闭塞,万物凋零,人的情绪也容易陷入沉郁。此时循时采香、焚香、佩香,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疗法。

福建漳州,这座被称为"中国香都"的古城,小雪前后正是采摘香树、炮制香料的繁忙季节。当地的非遗传承人王志成,每年这个时候都要上山采集柏木、沉香、檀香等原料。他讲究"因时而采"——柏木要采小雪后初霜的,此时木质紧实,香气内敛;沉香则需选择树龄三十年以上的老料,才能结出醇厚油脂。采集回来的木料,要经过晾晒、研磨、配伍、炮制等十几道工序,最终制成线香、盘香或香丸。

香方的配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冬季宜"藏",香气宜"温"。因此小雪时节常用的香方,多含丁香、肉桂、茴香等温性香料,既能驱寒暖身,又能振奋阳气。江南文人则更偏爱"雪中春信"这类清雅的香品,以梅花、茉莉为主调,在清寒中孕育春意,体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黄庭坚曾作诗咏香:"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正是描摹了焚香时那份超越尘俗的宁静与自足。

除了焚熏,香囊佩挂也是小雪时节的重要习俗。在苏州镇湖,苏绣的非遗传承人卢福英会在小雪前后推出应季香囊系列。她们选取上好的丝绸,以金银花、艾草、藿香等草药填充,再绣上梅花、喜鹊等吉祥图案。这些香囊不仅香气宜人,更有防疫驱虫的实效。孩童挂在胸前,老人置于枕边,一针一线中缝制的,是对健康的祈愿,对生活的热爱。香囊随着体温慢慢散发药香,如同一个随身携带的春天,让凛冽的冬天变得温柔可亲。

香事之妙,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独立于严寒之外的嗅觉空间。当窗外北风呼啸,屋内一炉香起,烟雾缭绕间,人的精神便从物理环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进入一种静谧的自由状态。这种"以香为境"的营造,不正是东方美学中"心外无物"的最好注解吗?

四、点蓝焕彩:素白中的生命绽放

如果腌菜酿酒是味觉的收藏,焚香佩囊是嗅觉的营造,那么景泰蓝等点蓝工艺,则是视觉的反抗与超越。小雪时节,天地素白,万物失色,人的视觉世界变得单调而压抑。此时,以点蓝技艺为代表的珐琅工艺,恰如一抹倔强的亮色,在金属胎体上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花卉,在寒冷中守护对色彩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礼赞。

北京景泰蓝非遗传承人钟连盛,每年小雪都会创作应季作品。他解释这种创作的动因:"冬天颜色太少,人心容易萧条。我们点蓝,就是要用矿物质颜料,在铜胎上点出永不褪色的春天。"景泰蓝的制作,集青铜、瓷器、绘画、雕刻之大成,工序多达108道。小雪时节制作的器物,主题多为岁寒三友、春暖花开,以牡丹、荷花、梅花等花卉为图案,用天蓝、宝蓝、翠绿、绛红等釉料填充,经过800度高温烧制,最终呈现出宝石般的光泽。

这种创作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当自然界的植物纷纷凋零,匠人却用指尖在金属上"种"出永恒的花朵;当大地被灰白覆盖,他们却在方寸之间构建起绚烂的色谱。这种对色彩的坚守,对美好的创造,本质上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生存态度。它宣告:人的精神世界,不应被外部环境所定义,即使在最严酷的季节,人依然有能力创造美、保存美、传承美。

点蓝技艺的精妙,在于"点"这个动作。匠人用蓝枪或吸管,将釉料一点点填入掐好的丝纹中,不能多一分,不能少一毫,全凭手腕的稳健与眼力的精准。这让人联想到小雪节气的"藏"——不是简单的储存,而是精心的拣选、适度的封存、充满敬意的等待。每一粒釉料,都如同一粒被保存的种子,在火的洗礼中绽放为永恒。这种从点到面的累积,从素到彩的蜕变,不正是冬日蓄力、春日爆发的生命隐喻吗?

在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类似的色彩守护还有很多。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缂丝,都在冬天进入制作旺季。织娘们在织机前穿梭往复,将五彩丝线织成锦绣华章。她们说,冬天织锦,心里暖和,因为每一根线都牵着春天的念想。这些织物上的花鸟鱼虫,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照,构建起一个永不凋谢的象征体系,让人们在视觉的享受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希望的滋养。

五、地理维度:小雪风物的南北对话

小雪节气的文化表达,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上呈现出丰富的地域谱系。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南北之分,而是地形、气候、物产、人文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独特地方知识系统。

在东北平原,小雪是"猫冬"的开始。室外零下十几度,室内火炕烧得滚烫,这种极致的温差造就了独特的"炕头文化"。人们围坐在热炕上,剪纸、编筐、讲故事。吉林的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关云德,会在小雪时节创作《雪地猎狐》《粘豆包》等主题作品。红纸在剪刀下翻飞,跃动的图案定格了冰雪中的生存记忆。这些剪纸贴在窗上,与窗外的白雪相映成趣,红与白,暖与冷,构成强烈的视觉张力,也暗含阴阳平衡的古老智慧。

黄土高原上,小雪意味着窑洞的保温加固。陕北的窑洞营造技艺,在小雪前要完成最后一次泥墙。匠人们用掺了麦秸的黄泥,将窑壁抹得光滑如镜,既能防风保暖,又能反射火光,增加室内亮度。窗户上贴上窗花,门边挂上玉米串、辣椒串,原本光秃秃的黄土塬,因这些人为的色彩与装饰,变得生动而有温度。安塞腰鼓的传承人刘延河说,小雪后他们就不打鼓了,因为"天冷了,鼓声也脆,怕震裂了山梁"。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是黄土地上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青藏高原,小雪时节已经是严寒的开始。这里的非遗传承,更多体现在对火的崇拜与皮的运用上。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在小雪前后进入休窑期,匠人们会举行隆重的封火仪式,感谢火神一年的庇佑。而帐篷编织、藏袍制作则进入繁忙期,用厚实的牦牛毛编织帐篷,用羊皮缝制冬袍,每一个针脚都关系着一家人能否安然过冬。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小雪不是诗意的想象,而是生存的考验,非遗技艺在这里呈现出更原始、更坚韧的生命力。

东南沿海,小雪却可能是最佳的户外活动期。福建德化,此时秋高气爽,正是烧制白瓷的好时候。瓷工们将胎体晾晒于户外,利用干燥的北风去除水分,再入窑烧制。德化白瓷"白如雪、薄如纸、声如磬",在视觉上与小雪形成奇妙的呼应。而广东潮汕地区,小雪时节要制作"冬节丸",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种地理上的差异,让我们看到节气文化不是僵化的统一,而是充满弹性的在地化实践。

六、哲学升华:顺时而为的生命智慧

所有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背后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顺时而为。这四个字,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农耕实践中提炼出的最高生存智慧。它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征服自然,也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顺应——在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调整人的行为节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小雪时节,天地的阳气潜藏,阴气盛行。人的行为也应随之调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这些《黄帝内经》中的教诲,在民间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腌菜酿酒,是食物的"藏";焚香佩囊,是气味的"藏";点蓝织锦,是色彩的"藏"。藏,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有选择的保存、有智慧的转化、有期待的等待。

这种顺时而为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在西方,时间往往是线性的、均质的,是可以被切割、被计量的抽象概念。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是循环的、有节奏的、充满质感的。小雪不是孤立的时间节点,而是冬之序曲,是连接秋实与春生的枢纽。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物候、农事、习俗、禁忌,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系统中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

非遗技艺正是这种时间哲学的物质载体。景泰蓝的每一道掐丝,都掐出了对春天的期待;苏绣的每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对温暖的渴望;黄酒的每一次发酵,都酝酿着对丰收的感恩。这些技艺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节奏感"的渴望。在被科技加速的时代,人们反而更加向往那种顺应天时的从容,那种"不时不食"的节制,那种"慢慢来"的笃定。

更深层的,顺时而为体现了一种生命态度:接纳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恒常。小雪宣告了寒冷的必然到来,但非遗技艺告诉我们,必然之中仍有可为的空间。我们无法阻止冬天的到来,但可以让冬天过得丰盛;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但可以调整自我的节奏。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达观,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断延续的精神密码。

七、结语:温柔力量的沉淀

站在小雪的门槛上回望,我们会发现,二十四节气从来不是冰冷的历法刻度,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指南。每一个节气都与土地相连,与身体相关,与情感相通。小雪以其特有的清寒,逼迫我们向内探寻,在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的多重构建中,创造一个属于人的温暖宇宙。

非遗技艺在这个过程中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古老的工艺,更在于传递了一种生活范型:无论环境如何严酷,人都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生存转化为生活,将苦难升华为诗学。腌菜缸里的乳酸菌、香炉中的沉檀、绣布上的彩线、铜胎上的釉料,这些微小的事物,共同构筑起抵御寒冷的堡垒。它们不张扬,不喧嚣,却在静默中积蓄力量,如同种子在冻土中等待春风。

愿你在这个小雪时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非遗时刻"。或许是为家人腌制一坛酸菜,或许是在案头点燃一支藏香,或许是拿起针线缝补一件旧衣,又或许只是静静欣赏一件景泰蓝器物上的花纹。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实则是与千年文明血脉相连的精神仪式。它们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征服多少外在的目标,而在于能否在平凡的细节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光亮。

所有的境遇,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雪交加,最终都会沉淀为往后岁月里的温柔力量。正如小雪之后有大雪,严冬之后是新春,生命的轮回永远在继续。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一颗安然的心,顺应时节的节奏,珍藏每一缕暖意,在清寒中绽放属于自己的色彩。这,或许就是节气文化与非遗传承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冷暖皆安,顺遂无忧。在这个小雪,让我们以东方的方式,积极过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清寒蓄暖:小雪时节的非遗絮语与东方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