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副中心打“组合拳”促金融发展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赵鹏

  近年来,通州区相继发布《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与《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旨在为金融产业自身发展提供动能,并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融共生。

  最高千万元补贴培育金融产业

  为培育金融产业,政策以精准激励为导向。对独立法人金融类企业与金融科技企业,年度营收首次突破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一次性支持。金融机构在技术、产品、服务上获国家级认可的,可获50万元奖励;属于副中心首创的示范应用,可获10万元鼓励。在数字人民币场景创新方面,在京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可获30万元支持,副中心内的示范场景与推广活动也有专项补贴。

  副中心金融业的战略航向是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双中心”。为此,政策规定资产管理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的机构,最高可获3000万元资金支持;年度新增百亿元理财规模、五十亿元资管规模的机构,可分别获100万元、50万元奖励。

  绿色金融领域同样明确了激励措施。银行机构年度新增绿色贷款超5亿元可获100万元支持;保险机构绿色保费超5000万元、证券机构绿色债券承保超1亿元均有专项补贴。政策还支持机构参与绿色标准制定与绿色项目库建设。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政策构建了多元化金融供给矩阵。服务中小微企业超50家且新增贷款超2亿元的银行,可获50万元支持;为重点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银行,可按贷款金额1%申领最高300万元风险补贴;针对科创企业与人才,银行开展“人才贷”“认股权贷”业务,服务达标即可获30万元奖励,保险机构科创类保费超百万元也有补贴。

  政策还着眼于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通融资环节。重点企业首笔银行贷款可享1.5%贴息,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融资租赁设备更新均有专项补贴。中小微企业担保费补贴、非国有高精尖企业发债融资奖励等政策,为企业成长提供支持。

  超150家优质金融类项目落地

  “‘十四五’以来,副中心金融业紧扣‘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通州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副中心金融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金融贡献力持续增强。2021年至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从119.6亿元增至141.9亿元,成为稳定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存贷款余额四年间年均增速达15.8%,增速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表明副中心对资金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不断提升。

  财富管理生态塑造上成果显著。“十四五”以来,超150家优质金融类项目先后落地,包括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和国内最大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北银理财。目前辖区金融企业近480家,华夏理财、北银理财等持牌资管机构的资管规模超1.6万亿元,并完成了全国首例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全区挂牌上市企业达33家,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上市目标。

  绿色金融作为副中心的“特色名片”,培育出强劲动能。副中心联合市级部门出台绿色金融政策,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承接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平稳运行。截至2025年9月,北京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超1.1亿吨。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城市副中心ESG投资基金暨全国首只ESG投资基金等相继设立。目前,副中心已有6家绿色金融特色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超560亿元,占全区贷款余额的18%,并有30余项首创性业务落地。

  依托副中心优势绿色贷款翻番

  “从远郊区支行到存贷规模破1100亿元的二级分行,副中心的好政策是我们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工商银行通州分行行长叶伟表示。

  叶伟认为,“两区”叠加“通八条”“金七条”等政策极具吸引力。作为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核心区,叠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政策,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与工行“五化转型”战略精准契合。他特别提到,《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带来的扶持让该行更有底气服务实体经济。依托政策支持,该行持续降低“两重、两新”项目及小微企业融资利率,近三年企业贷款增长超70%,普惠、绿色贷款规模实现翻番。

  除了政策支持,政务服务的“软环境”也让企业感到便利。叶伟介绍,在“服务包”机制下,区领导带队调研,“服务管家”“行业管家”主动上门,问题解决效率高。“一网通办”也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让员工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客户服务,是“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优”的体现。

  随着运河商务区近470家金融机构聚集,该行也收获了产业生态的协同红利。同业业务从无到有,并共同参与绿色项目。叶伟说,他们在运河商务区设立了“绿色网点”,联合同业推进绿色融资,助力副中心“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多维度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从2020年落户运河商务区至今,副中心的政策红利与优质营商环境,让我们从初创企业快速成长为拥有500余人、场景客户超2400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朱玥介绍。

  谈及落户初衷,朱玥表示,这是响应首都战略与共享发展红利的双向选择。一方面,农业银行需践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副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农银金科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副中心在智慧场景建设上的潜力,与公司“技术创新、科技输出”的职能相匹配。同时,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

  五年间,农银金科切实享受到了副中心的政策支持。朱玥介绍:“2024年公司拿到近287万元扶持资金,在交通出行、人才招引、工作居住证办理、安居支持、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员工认同感大幅提升,团队稳定性更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副中心打“组合拳”促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