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2025上海艺术季:引力场效应凸显 艺术与生活双向奔赴

金秋上海,艺术气息弥漫在全城的各个角落。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于11月13日至17日期间举行。本届交易周以“全球艺场·艺术上海·艺享生活”为主题,吸引了全球48个城市的300余家艺术机构参与,数万件艺术佳作共聚一堂。从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下简称“西岸艺博会”)到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下简称“ART021艺博会”),从第15届上海双年展到各类艺术机构的展览,上海正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吸纳全球艺术资源,构建起一个百花齐放、共生共融的艺术生态圈。

本届西岸艺博会Thaddaeus Ropac画廊展位现场。 受访者供图

全球艺术资源“引力场”

作为本届交易周的重要亮点,第十二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率先登场。本届西岸艺博会实现了显著的场馆升级,不仅在空间规模上进一步扩大,也为观众带来更流畅、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核心展区“画廊”单元首次迁入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的西岸国际会展中心,极具现代感的几何立面使其成为了西岸艺术展馆群中引人注目的地标之一。本届展会还联动西岸艺术中心A馆、穹顶艺术中心、西岸漩心及西岸梦中心Gate M梦工厂这五大展馆,结合滨水岸线空间,形成了历年来最大的展出规模。

本届西岸艺博会共吸引到近200家来自全球的优秀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加,参展画廊阵容兼具延续性与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像豪瑟沃斯、白立方、贝浩登、大田秀则等全球顶尖的画廊已是连续十年参展,彰显其对上海艺术市场的长期信心;还有来自欧、亚、美洲的30家画廊首次亮相,进一步拓展了展会的全球视野。艺术品方面则呈现了横跨65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佳作,海外艺术家作品占比达60%,既印证了西岸艺博会链接全球艺术资源的实力,也让上海的观众得以一站式领略中西方艺术碰撞交融的魅力。

优异的销售数据,自然是衡量艺博会成功与否的最直观标尺。参展本届西岸艺博会的Thaddaeus Ropac画廊亚洲总监朱端丽向本报记者表示,画廊在开幕首日即售出多件作品,另有多件重点作品正在洽谈中。其中,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家玛莎·琼沃斯(Martha Jungwirth)2023年创作的布面纸本油画《无题》,以50万欧元于首日成交;20世纪美国艺术大师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1968年创作的板面油画《无题(百合)》也以28万美元售出;此外,80后英国艺术家曼迪·埃尔-萨耶的两件丝网印刷作品,分别以6.5万美元成交。

“本周的上海充满活力,展览与艺术活动纷纷登场,这股热潮在艺博会上同样可见。藏家们对我们的展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端丽表示:“我们一向重视在西岸艺博会与本地藏家及机构交流的机会。今年,我们还迎来了来自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的藏家,包括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一些专程从欧洲和美国前来的藏家。”

豪瑟沃斯资深总监蔡荔馨(Lihsin Tsai)同样注意到市场的积极反馈。她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上海艺术周期间,画廊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藏家和艺术机构的空前热情。“我们为本届艺博会精心遴选了一系列杰出作品,并重点呈现了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展会开幕仅数小时,大部分作品就已经找到理想的藏家,另有多件作品目前也在预留洽谈中。”

开幕首日,豪瑟沃斯画廊已售出多件重要作品,包括艾弗里·辛格(Avery Singer)2025年创作的《无题》,以57.5万美元由澳大利亚私人收藏家购藏;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的《章鱼》以52万美元入藏澳大利亚的艺术机构;知名艺术大师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多幅纸本作品以8.5万美元至35万美元的价格被购藏,其创作于2005年的青铜雕塑《女性》更以37.5万美元的价格被亚洲私人收藏家收入囊中。

这些亮眼的成交战绩与跨地域的藏家阵容,不仅印证了西岸艺博会的市场号召力,更直观凸显了上海作为全球艺术交易核心地的吸引力与旺盛活力。除了西岸艺博会,同一天开幕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人气同样高涨。本届ART021艺博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汇聚了来自22个国家及地区、50 座城市的141家参展画廊及特色项目,其中34家为首次亮相。除了连续十年参展的卓纳画廊和资深参展商贝浩登画廊这些熟悉的国际面孔之外,此次展会超过七成都是中国本土画廊——北京公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天线空间等更是连年参展的本土中坚力量,不难看出ART021艺博会对国内艺术生态的持续深耕与用心扶持。

从新场馆的专业化运营到国际画廊的持续加码,从高额成交的频频出现到藏家群体的多元拓展,这些积极的信号无不展现了上海艺术市场更趋成熟的综合实力。

艺术融入城市“毛细血管”

艺术从不只是关乎市场的繁荣,更离不开美学的普惠。大型艺博会涌动的活力,固然是上海艺术生态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证明,但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态,始终在商业价值之外铺陈着更丰富的图景。

如果说艺博会聚焦的是艺术市场的脉搏与收藏动向,那么同期启幕的第15届上海双年展,则尝试以超越市场的学术视野、深耕艺术的美学探索与人文关怀,为上海的艺术生态注入多元共生的活力。始创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作为中国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自2012年起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每两年一届,如今已成长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

本届上海双年展以“花儿听到蜜蜂了吗?”为主题,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拉开帷幕,带来了67位/组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250多件作品。本届双年展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表示,希望以这一颇为诗意的主题,探讨形形色色的沟通、交流与传播,探索在不同生命形式、感官世界与社会现实中建立联结与共情的可能。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筑系博士金媛近日前往上海参观了本届双年展,展览策划所呈现出的丰富层次让她印象深刻。她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层主展厅人流量较大,作品较为集中;而越往上走,信息密度逐渐增加,部分楼层侧重文献与影像,需要静心观看;一些小展厅虽然作品不多,但氛围宁静,适合驻足沉思。”她认为,整栋楼的布展内容扎实饱满,并非仅靠主展区支撑,从一楼至顶层都值得细细品味。

在一众的展品中,金媛博士尤为青睐作品《如何雕刻雕塑》。据介绍,为了创作这件作品,艺术家在五家动物园里放置了木头,然后请河狸来啃咬木料。此后再回收这些带有啃咬痕迹的木材,并以人工和机器的方式复制这些痕迹,制作出一个放大了三倍的版本,让观众可以对比河狸、人工与机械之间的差异。金媛博士表示:“这组作品巧妙地将河狸这种非人类生物提升至‘创作者’的地位,既具有木头的自然视觉美感,又充满观念颠覆性。艺术家以此重构了我们对‘艺术创作’与‘雕塑家’的传统认知。这种跨物种的合作方式既大胆又幽默,而作品中涉及的河狸也让我联想到近年来爆火的卡通形象‘loopy’,更拉近了观众与自然生物的情感距离。”

特别的是,这场艺术双年展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或者白盒子空间,还将展场向上海的各个角落蔓延:从城市街区的花园篱笆,跃向郊野田间的开阔土地;从植物园中精心栽培的盆栽,延伸至阳台花园的草丛,而且在展期内还会走向上海更多的让人意料不到的城市空间,让艺术真正走出殿堂、融入日常,成为浸润城市肌理、连接人与万物的纽带。

在此之外,众多的卫星展如同隐藏的瑰宝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静待观众去发现、去拼合属于上海艺术季的全景。复星艺术中心呈现的“无常之景”国际巡展是该展首次走出欧洲,一大批源自葡萄牙国家当代艺术收藏(CACE)与葡萄牙千禧银行收藏的珍贵藏品登陆上海,与市民近距离见面;Prada荣宅的“一种语言:电影分镜艺术与其他视觉创作”继米兰首站后空降上海,呈现电影创作从0到1的幕后过程;还有油罐艺术中心带来了三位中外艺术家个展,以及外滩美术馆正在举行的2025秋冬项目展览……在上海这座城市星罗棋布的艺术生态版图中,每一次探索都可能与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期而遇。

金秋的艺术热潮虽渐入尾声,但上海艺术生态的活力与张力从未停歇。这场艺术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展会集群,而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美学盛宴。上海艺术季所呈现的,不只是一场场顶尖的艺术展会,更是一个健康、多元且充满韧性的生态系统。在这里,市场的活力与学术的深度并行不悖,国际的视野与本土的关怀相互交融。上海,正向世界展示着一个融汇全球资源、聚焦本土创新、惠及市民生活的“全球艺场”样本。当艺术成为城市的精神底色,当观展成为生活的寻常选择,艺术终将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进行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2025上海艺术季:引力场效应凸显 艺术与生活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