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
一提到公司这个词,人们通常马上想到的是市场和利润这些概念,公司就是以盈利和赚钱为主要目标动力的。然而,曾任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首任院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约翰·凯(John Kay)所著的这本《21世纪的公司:现代企业商业运作原理与模式》(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2025出版)提供给人们另一个视角去解构公司是什么、它为什么存在?如何运作?
书中写道,纯粹将他人的利益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种工具性的策略必然会破坏社会关系,现代商业的成功依赖于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构筑起强有力的社会关系。从长远来看,工具性的行为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将损害商业成功所必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者举了贝尔斯登投资银行的例子,该行此前的名言是“除了赚钱,我们什么也不做”,但在2008年雷曼兄弟崩溃前的六个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贝尔斯登流动性紧张,在一周内几近倒闭,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最终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后为约10美元)的低价接管,85年历史的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终结。
作者还举了安然公司2001年崩溃的例子,以及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阿德尔菲亚通信公司在其CEO鲸吞资产之后破产、世通公司CEO财务造假被判刑等例子,作者认为这是对商界信誉的极大损害,并且认为还有一些公司投机取巧的商业做法很难被定性为违法,大型跨国公司普遍制定复杂的商业计划,以规避或是减轻纳税责任。
作者还在本书中审视了医药行业、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史,列举了福特、IBM、苹果、丰田、台积电等现代企业的例子,提出一个全新的公司理论框架,展望21世纪公司可能的演化方向,比如平台公司、生态系统型组织、去中心化公司等。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商业交易的叙事并不是绝对的,员工也并非短视和仅靠计件工资就能完全激励的,价格机制不能被一味神话,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良性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也很重要。真正驱动长期成功企业的,是解决特定问题、追求特定目的,利润只是副产品,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反而会摧毁公司。
作者非常强调一些交易与物质之外的因素,他甚至写道,对商业的交易性叙事令人反感,它并不能解释成功的商业在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或者说应该如何运作,每个人固然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但其行为更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易受周围人对自己看法和期待的影响。在生活层面,交口称赞和物质奖励都能引导人们按照社区认可的规范行事。在工作场合,人际关系以及企业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个人生产效率和满足感都至关重要。
作者非常强调人的因素在商业社会的重要性,这与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关于公司理论基石的出发点几乎完全不同,后者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存在的原因是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科斯认为,市场交易需要谈判、签约等环节,存在交易成本,企业内部通过指令替代市场谈判,降低交易成本。
无疑,科斯关于企业的理论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一大基石,时至今日,无论是对经济学还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都是必读书籍。而凯教授的视角当然有一种社会进化的意味蕴含其中,因为人类商业社会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与科斯所处时代不同的情境当中,对物质主义、交易、利润最大化的一些重估,令人们的视角自然转向了“人”的部分,更强调情感激励、正向管理及其组织纽带。这显然是有别于传统公司理论中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委托代理理论、经济增加值(EVA)、期权激励等。
本书其实对市场机制的运作并不是否定,而是认为商业社会中的公司角色非常重要,不应只是强调交易叙事与利润最大化,不应只做盈利的机器,而要考虑和激发人的动能,将人的能力凝结在一起来提高公司效能。真正成功的公司治理靠的是文化、声誉、共同信念,而非激励合约。这对企业战略、组织理论、公司治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颇有启发的,从经济史的角度为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史料、理论依据和公司演化的趋势判断,以及治理公司多从“人”的角度入手。
本书的一些观点也颇具创新和启发性,比如认为公司真正的核心资产是“组织能力”,而非有形资产或金融资本。这种能力蕴藏在公司运作、人际关系中,无法用物质衡量,也无法通过财务报表衡量。
另外,作者对“去中心化”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现代大公司的关键特征其实并不是规模经济,而是边界灵活的组织,公司边界是高度灵活、可不断重构的,这才是它们比市场交易更有效率的核心原因。这完全颠覆了科斯认为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的主张。
凯教授作为英国最著名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其著作中对商业史和大公司案例的列举可谓信手拈来,并且研究思想史的高度决定了其观点必然是“跳脱出”市场及价格机制的视野的,这对良性的市场机制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