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科技保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产品体系日益丰富,风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达3600个。
强化政策支持
跑马拉松、打拳击、做搬运工……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宽。然而,与这些场景密切相关的风险保障需求仍有待填补。日前,中国太保旗下太保产险推出专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设计的保险专属产品——“机智保”。从条款来看,这款创新保险产品打通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让产业链上相关方都能更放心地投身人形机器人发展。
去年以来,中试费用损失保险、中试平台科技研发转化综合保险等产品形态在多个省份落地,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例如,今年6月份,全国首个药品研发中试共保体在武汉成立,填补国内药品前端研发风险保障空白,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7月份,中国人保联合中国银行发布《“中试保融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未来3年将为中试全链条各环节提供银行端1000亿元综合金融支持和保险端1000亿元保险保障。
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发布科技保险相关政策,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去年8月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费补贴项目申报的通知》,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保险费补贴,采取后补助方式,按相关险种保费80%的比例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贴200万元。今年3月份,江苏省财政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保险风险补偿试点政策,破解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推广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吸引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投保,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支持。
今年5月份,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龚明华表示,科技保险作为科技创新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重要性愈发凸显。保险、再保险是社会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发挥风险保障和融资支持双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挥再保险功能
再保险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支持。再保险共同体机制能够汇聚行业合力、实现国际市场互动,构建起行业性合作及分担风险的重要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专业技术并将风险向全球进行转移,为大型风险提供承保能力,支持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再保党委书记庄乾志表示,近年来,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再保先后推动组建多个行业共同体,持续增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保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再保险可为科技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再保险通过为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承保能力和保险保障,帮助化解、分散和转移企业的科技创新风险。同时,再保险公司依托专业优势,加强与直保公司合作,围绕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不同产业创新痛点开发科技保险产品,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降低企业因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
再保险还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风险减量管理。再保险公司具有行业数据聚合优势、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和行业服务平台优势,除了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保障外,还能借助这些优势通过风险量化和科技应用,为企业和行业提供风险减量服务,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例如,中再产险始终保持对国家战略性重大航空项目100%覆盖,连续15年作为独家再保人为国产大飞机研制、试飞提供长期稳定的再保险保障支持;大力支持重大航天项目,年均承保卫星约50颗、发射任务10余次。此外,中再产险首创国产汽车芯片系列专属再保险产品并实现多地落地,为国产汽车芯片发展保驾护航;开发行业首创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保险定价模型,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险首单落地并在多地推广,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创新产品平台
近年来,我国科技保险业务取得丰硕发展成果,已逐步进入从有到优的发展新阶段。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科技保险在政策体系和行业实践等方面还存在新的挑战。
一方面,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在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阶段,风险总量和风险特征不断发生变化。许多风险无法满足传统保险产品设计的可保条件和要求,导致科技保险市场相对偏小,风险保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客观需求。
另一方面,产品创新仍显滞后。保障范围大多集中于财产损失、责任保障或费用补偿等传统领域。大多针对科技企业提供普适性保障,未能精准匹配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风险定价支持不足。科技保险仍处于发展初期,承保基本停留在依赖损失经验开展风险评估的阶段,缺少成熟的定价模型、方法和工具。历史数据相对缺失也导致保险公司难以了解保险标的的详细情况,进而制约风险量化评估。
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表示,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之配套的保险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从技术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大多涉及跨技术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呈现更加复杂、多元的特征,对于保险行业的风险评估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经济角度看,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往往面临极端、巨额的损失风险,对于风险分散转移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资产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保险产品创新供给,以及高精尖人才保险保障服务等均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在完善科技保险顶层设计方面,应探索优化科技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共保体、共同体提升承保能力,解决中高风险和大项目风险保障不足的痛点难点;在创新保险产品服务供给方面,加大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险创新力度,为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风险保障;在搭建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方面,汇聚政府部门、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的各类信息资源,搭建跨行业、多层次、广覆盖的科技保险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