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织密民生保障网 绘就幸福新图景
文字整理/高珊 制图/展茂光□本报记者 高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11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十四五”河北民政系统高质量发展成效。
从兜底保障到养老服务,从社会组织培育到慈善力量汇聚……翻看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一项项务实举措正逐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与便利,不断提升着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织密民生保障网,基本民生保障“扩围提标”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晓妍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15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26.2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五年来分别增长12.3%和30.1%。
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张晓妍介绍,我省通过健全“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机制,实现了对困难群众的精准识别和及时帮扶。救助范围从传统的低保、特困人员拓展至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综合救助格局。
围绕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我省综合考虑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和财政可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调整低保标准。
此外,我省建成困难群众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同时,探索开展服务类救助模式,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社会救助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残疾人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群体。在残疾人福利保障方面,河北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尹学广介绍,“十四五”期间,河北先后3次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累计发放资金62.88亿元,减轻残疾人家庭生活压力和照护负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扎实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提升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就业能力,更好回归和融入社会。截至目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已经覆盖全省99%的县(市、区),累计服务患者2.5万人。
尹学广介绍,聚焦解决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照护服务体系,重点关注“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其中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纳入集中照护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养老、社区等服务设施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推动智能机器人等康复辅具在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领域的应用,努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优化民生服务,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以来,我省民政系统统筹推进老龄工作与婚姻家庭建设,既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又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创造条件。
五年来,河北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张晓妍介绍,为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1.8万名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养老助餐服务,青县孝老食堂、宁晋智慧助餐等典型模式不断涌现,“乐享河北”养老品牌日益响亮。
与此同时,我省统筹推进婚姻管理服务改革,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
尹学广介绍,今年5月,婚姻登记全面实施“全国通办”,彻底打破婚姻登记户籍地限制。截至目前,全省已办理跨省婚姻登记5048对,其中结婚登记3547对。
为促进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我省191个婚姻登记场所全部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配备专业化辅导队伍,年均服务超过1.6万人次。
激活社会力量,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面对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等挑战,河北民政系统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服务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全省依法登记社会组织达到3.9万家,社会组织参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4300个,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减免行业协会商会涉企费用1.3亿元。
社会组织已成为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一级调研员秦昌辉介绍,我省将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涉企收费、社团年检、章程文本等规范性制度,完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机制。
不仅要扎牢制度笼子,更要强化监督管理。秦昌辉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136个,行政处罚167家,吊销撤销688家,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此外,我省将进一步强化培育引导,围绕全省重点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布局,培育一批科技型社会组织,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引导社会组织提质增能。
在社会治理中,慈善组织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省登记注册慈善组织749家,较五年前增长52.9%。
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建中介绍,依托这些慈善组织,聚焦群众需求,我省打造了包括爱“心”行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梦想口袋等具有良好口碑和社会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为民生改善、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着力打造社区慈善生态圈。石家庄市探索建立基层慈善工作站,结合“小社九助”品牌,开展“微慈善社区基金”“慈善公益集市”等公益项目,累计服务人群20万人次;保定市将慈善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110多个村(社区)慈善基金试点快速落地……
一个个慈善项目紧扣时代脉搏,在扶弱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乡村振兴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将社会关爱精准滴灌到亟待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