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李国萍
“以前冬天扫街,累了只能蹲在墙角歇脚,渴了连口热水都喝不上。现在不一样了,暖心驿站里热水、暖气样样齐全,手机还能随时充电……”这温暖的场景,正是包头市市场监管系统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包头市始终锚定“群众需求在哪里,监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核心导向,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从一口放心饭、一杆公平秤,到一次及时维权、一处歇脚港湾,让党的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生活变迁。
“暖心事”送身边
“半夜孩子突发高烧,家里没备退烧药,抱着试试的心态跑到楼下购药点,扫码就能取药,这24小时便利购药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家住包头市青山区的王女士,至今对上个月深夜的购药经历念念不忘。截至目前,包头市已布设132个“24小时便利购药点”,全面覆盖全市各街道社区,精准破解“深夜用药难”的民生痛点。同步建成的117个“暖心驿站”,配齐热水、座椅、急救箱、取暖设备,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筑起了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民生关怀不止于此,包头市市场监管局还将帮扶触角延伸到困难群体身边。今年以来,先后走进土右旗双龙镇,为20户困难群众和1名驻村干部送去米面油等慰问物资;在雅园社区,为30名新业态从业者送上暖心礼包。
“安全感”护舌尖
“现在下馆子,先看门口的‘星级牌’。三星以上的餐馆后厨亮堂,食材来源公开公示,吃着踏实!”在包头市东河区一家获评“四星”的家常菜馆里,市民李桂梅一边翻看菜单,一边向同行的老姐妹分享经验。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包头市推行餐饮监管“评星定级”制度,目前全市14140家餐饮单位全部完成评星,2245家实现“提星晋级”,53家不达标单位被降星处理,后厨卫生、食材溯源全流程“可视化”,真正实现“看得见、管得活、信得过”。
食品生产小作坊的“蜕变”同样赢得群众点赞。以往部分小作坊“脏乱差”问题突出,如今在市场监管部门的精准指导下,全市小作坊纷纷向“精特美”转型,原料公示、卫生达标成为标配。“以前顾客担心不卫生,现在看着干净整洁的操作间,订单比以前多了三成!”包头市九原区一家麻花小作坊店主赵师傅,指着墙上的“合格公示牌”笑着说。小作坊的提档升级,既让群众吃得放心,也让经营者更有奔头。
“公平秤”显信任
在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市民张洁刚买完菜,用手机扫描摊位上的“计量监督码”,确认重量无误后满意离去。“以前买水果总觉得秤不准,现在市场里不仅有‘公平秤’,还有‘手机变砝码’的便民标签,咱自己就能核验,心里踏实多了!”张洁的话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
针对群众反映的“计量鬼秤”问题,包头市打出“监管+服务”组合拳:制定的《集贸市场诚信计量管理工作规范》成为自治区级试点;举办计量新规宣贯会,覆盖52家集贸市场负责人;制作《电子计价秤使用“六不得”告诫书》,通过市场电子屏、官方公众号广泛宣传。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经营主体979家、电子秤3537台(件),经过不懈努力,电子秤投诉举报率同比下降51.5%,“公平秤”称出了群众对市场环境的“信任感”。
“快响应”解民忧
“刚买的家电用了三天就坏了,商家拒不退货,我打12315热线投诉,当天就有工作人员协调,第二天就成功退款了!”11月15日,消费者杨女士说起自己的维权经历,连连为消协的高效办事效率点赞。
今年以来,包头市通过12315热线累计接听诉求55186件,接待来访194人次,投诉举报办结27720件,办结率达93.4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22.68万元;接诉即办3914件,及时响应率、按时办结率均达100%,用快速响应化解群众烦忧。
在助企惠民领域,包头市全力推动知识产权“变现”,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通过搭建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已签订知识产权交易合同36件,金额达362万元,20余项专利转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公布的20件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0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突破42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暖心驿站”的一杯热水到“星级餐馆”的一顿放心饭,从“公平秤”称出的诚信到“接诉即办”解开的忧愁,包头市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深深播撒在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