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张军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而县域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基层治理成效。当前,我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政策碎片化、部门协调不畅、要素保障不足等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优化政策协同机制来提升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现代化涵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两个维度,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智能化、治理过程法治化,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与社会治理水平。具体到县域层面,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环境支持,而民营经济的繁荣又能反哺基层治理,增强财政实力与社会活力。政策协同作为连接二者的关键纽带,通过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执行效能,推动基层治理资源向民营经济聚合,实现治理效能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下,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协同实践已展开多元探索,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在政策协同机制的落地执行层面面临多重梗阻,这反映出基层治理资源配置与民营经济发展需求间的适配性不足。对此,应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政策网络理论,从技术协同、主体联动、区域协作等维度系统发力构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协同机制。
搭建政策协同智慧平台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打破县域内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将分散在产业、财政、金融、市场监管等不同领域的政策与执行数据进行标准化归集,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政策协同数据库。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规则与共享机制,平台可实现政策信息的动态关联与智能匹配,基于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多维特征,自动生成适配的政策组合方案,推动政策供给从“普惠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
此外,依托平台构建政策执行监测体系,对政策落地效果进行全流程追踪,通过建立协同效率评估模型,实时反馈各部门政策衔接中的堵点与断点,为后续机制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形成“数据驱动—智能协同—效果反馈—机制迭代”的闭环治理模式,切实提升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协同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
多元主体参与是破解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协同困境的核心路径,其实质是通过整合政府、经营、社会等主体的资源与能力,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协同治理网络。这一网络的构建,首先需打破政府单一治理的传统模式,建立制度化的多元对话平台。例如,通过“政企早餐会”“产业发展协商会”等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在政策制定环节形成良性互动,使政策供给更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在协同治理网络中发挥着独特的赋能作用。以县域特色产业为例,茶叶、纺织等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区域性质量标准体系,既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又能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是激活协同治理网络的关键引擎。在县域产业链布局中,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实现政策效能的乘数效应。
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益共享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跨区域协同可通过建立产业协作联盟、共建产业园区等形式,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的优化配置。例如,在产业链协同层面,可引导经济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由前者提供技术研发、市场渠道等支持,后者提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保障,通过“生产基地+研发总部”的空间分工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与互补发展。利益共享机制的设计是跨区域协同的核心环节,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科学的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体系,如建立跨区域税收分成制度、经济指标共认机制等,避免因利益失衡导致协同合作难以持续。
可借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合作经验,通过签订跨区域协同发展协议,明确各方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目标与责任分工。同时,依托数字化治理平台建立跨区域政策协同数据库,实现产业政策、招商信息等资源实时共享。这种跨区域协同模式不仅能提升县域民营经济的产业链完整性与市场竞争力,还能通过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县域民营经济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不仅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就业创业的蓄水池,更是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神经末梢。立足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构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协同机制,既是应对县域经济转型压力的现实选择,更是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的战略需求。未来,需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系统性、协同性的政策支持体系,结合不同县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探索差异化政策协同模式,最终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作者系中共荣成市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