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近日,一则关于“童车小镇”的通报引发关注。湖南耒阳市规划建设童车产业园,仅建成投用2栋厂房、只有1家童车组装企业和4家配套小微企业入驻,却宣称已有60家企业入驻投产。当地连续多年虚报产值、数据造假,产业园最终沦为纸面上的“童车小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数据造假。
统计数据,历来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把脉国情、洞察社情、体察民情的重要依据。大到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小到地方调整微观政策,都有赖于精准、可靠的数据作为对症下药的“体检报告”。
一旦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环境质量、民生保障等关键数据被注入“水分”,便可能导致资源错配。该压降的产能因虚假的低耗能得以维持,该扶持的民生项目因被夸大的成绩而得不到应有支持,最终贻误发展良机。
统计造假是老问题,也是治理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要求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到提出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统计督察,再到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将“统计造假”纳入处分范畴,以及新修正的统计法大幅强化对统计造假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一系列组合拳相继落地,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形成了高压合围、强力震慑。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标准也在转向。“造福人民”成了选人用人硬杠杠,“唯GDP论英雄”逐渐退场。指挥棒变了,过去“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潜规则也在慢慢破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以显著提升。
然而,在高压治假态势下,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心存侥幸选择铤而走险,把统计造假玩出了新花样。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统计督察组向部分省份和部门反馈的督察意见指出,“隐形和新型统计造假问题显现,干预统计工作现象仍有发生”。
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和部门以调度为名,干预数据统计;有的地方为保持数据稳定,在异地“购买”数据;有的地方就趁着上报前的最后“窗口期”,向相关部门“跑数要数”。
数据造假乱象难绝,根源还是少数干部头脑中扭曲的政绩观。一些干部认为,漂亮的数字等同于光鲜的政绩,显赫的政绩又直接关系个人前程。扎实推动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于是在数字上动起了歪脑筋: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完不成就“美化”数据;搞攀比、争位次,甚至干预数据统计,拉着企业和基层干部一起造假。
同时,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完善。上级核查,常面临信息壁垒;统计部门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有时难以完全抵御不当干预。一些领域的数据采集、报送、审核环节,尚未完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透明化,人为层层加工的空间依然存在。
数据造假如列车脱轨,要及时纠偏,就必须校准干部考核的“指挥棒”。这些年,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型,政绩考核标准因时而变。具体到选人用人,评价标尺也要更加科学、全面、可操作,既要用数据量经济发展的“体格”,也要用口碑测民生幸福的“体温”。
同时,要继续强化监督,增强“不敢假”的威慑,让数据造假者付出代价。对发现的造假案件,除了严肃处理直接责任人并公开通报,更要加以深究,挖掘造假意图、作伪手段,让意图效尤者望而却步。
还应善于借助科技力量,织密“不能假”的防护网。比如,利用联网直报、移动采集等新统计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推动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提高数据比对核查、甄别造假的效率效能,压缩统计造假空间,等等。
治理数据造假,既要重拳出击,也要持之以恒,让数据回归真实的本色,为巨轮的航行提供最可靠、最精准的导航。
这正是:
数字注水充门面,虚报浮夸图好看。
造假犹如毒瘤生,发展还靠真实干。
大家晚安!
(文 | 徐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