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运会迎来了圆满落幕的尾声。当天晚上,赛事的闭幕式将在深圳上演,又一场全国体育的顶级盛会,就此收官。
但与以往的十四届全运会相比,今年的全运会,留下了太多不同。
引人关注的最大亮点,无疑就是全运会史上首次走进香港、澳门,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这对赛事的组织统筹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1月8日,参赛选手经过港珠澳大桥闸口。赛事期间,举行了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和深港马拉松赛两项开创全运会历史的跨境赛事。通过“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创新模式,跨境赛事实现了无感通关,为运动员提供了无缝丝滑的比赛体验。
对于参赛代表团,赛事组委会在口岸设立了专用通道。代表团可以团进团出、即到即走。而赛事的观众,同样能够感受到大湾区融合的便利——对于持票观众,组委会开通绿色通道,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还可急事急办,实现“一证在手,说走就走”,共享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这一届全运会,见证了港澳体育的蓬勃发展,例如香港就派出了600多名运动员,代表团总人数超1800人,规模创参加全运会以来历史之最。澳门代表团的总人数也超过了400人。
赛场上,港澳选手在多个运动项目中创造地区历史,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手一起,为所有观众贡献了精彩的竞技表演,而赛事的精彩,也延续到了竞技场之外。
11月15日,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在比赛间隙表演。
十五运期间,围绕赛事的文旅消费增长明显,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在赛场内外备受关注,相关特许商品的热门款式早早售罄。
据统计,截至11月16日,十五运会市场开发(包括赞助、捐赠、特许经营、门票)收入达到18.4亿元。赛事开幕后的第一周,广州市、深圳市接待游客总量1804.9万人次,环比前一周上涨17.3%、相比去年同期上涨14.5%。广州、深圳旅游类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5.33%、24.48%。
赛事期间,粤港澳三地都推出了众多与全运会相关的文旅活动,吸引了更多观众和游客前来体验。“本届全运会构建了更有效的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了文体商旅业态融合发展,驱动了区域城市功能升级与空间结构优化。”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何打造一场属于全民的体育+文旅盛会,粤港澳全运会已经给出了漂亮的答卷,而在悄然之间,赛事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绿色办赛”的又一个高分范例。
11月9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景。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致力打造一届“碳中和”赛事。以广州赛区为例,竞赛场馆就实现了绿电全覆盖。
据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五大场馆拥有超9300平方米分布式光伏。从赛场灯光到指挥中心屏幕,赛事期间的每一度电都源自清洁能源。而其他各地的赛事场馆,同样配备了环保节能科技,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细节之中。
据了解,本届全运会,粤港澳三地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广东赛区90%以上的场馆都是利用现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提升,同时不新建全运村,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与碳排放。
但绿色简约办赛,不等于“低标准”,相反,高新科技与环保科技的运用,让赛事达到了国际一流的举办水平。
本届全运会在田径、游泳、射击、举重、场地自行车、攀岩等有成绩纪录的项目中,创超8项世界纪录、5项世界青年纪录、13项亚洲纪录、10项亚洲青年纪录、14项全国纪录,7项全国青年纪录,12个小项夺冠成绩超过巴黎奥运会冠军成绩,全面展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就。
圆满收官的粤港澳全运会,已经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所说,这一届全运会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次全面展现”,“这场体育盛事,必将为大湾区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
一场三地联合办赛的盛会,一段同心融合发展的篇章。当粤港澳全运会的主火炬熄灭,中国体育的前行之路,已然走上了又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