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失眠神药到创新矩阵,重估先声药业

(来源:商图药讯)

30岁正是闯的年纪。

一家传统药企的重估,往往始于市场对其创新能力的再认识,成立于1995年的先声药业,正处在这样30而立、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

最近,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推出“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化”专题报道,聚焦我国制药行业逐步摆脱长期以来的“国际追随者”角色,通过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药“出海”,积极融入全球医药市场。先声药业作为创新转型案例在节目中被报道。

翻开先声药业的2025年半年报,截止2025年上半年,先声药业在不同临床阶段的创新管线超过60项,3个早期临床项目已实现对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超过23亿美元。

2025上半年,先声药业创新药收入27.76亿元,同比增长26%,占总收入比例77%,这条上升曲线已持续五年。2025H1,研发费用率比例高达29%

先声药业创始人、董事长任晋生此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对先声探索创新转型来说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公司获批一个创新药,十四五期间获批7个创新药;十三五期间,研发投入20亿元,研发人员两三百人,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猛增至90亿元,研发人员也扩充至1000人。十四五是生物医药产业突飞猛进、快速成长的五年,先声药业成长速度远超想象,这也是经济半小时专题关注到的创新药行业缩影。

先声药业这份坚持走创新药路线的决心,正在构建一个强大的创新引擎。其价值正在两个维度被重新定义。

一是面向“新消费”需求的产品落地能力。以抗失眠药达利雷生为代表,为焦虑时代的打工人提供新的睡眠健康方案。

二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平台。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先声的ADC、双抗、TCE管线持续获得验证。

一个向内驱动增长,一个向外打开空间。

它们共同驱动着先声药业的价值重估,也让这家老牌药企的故事,重新开始。

01 

创新药中的新消费

一款药物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是否精准回应了时代的需求。达利雷生(Daridorexant,科唯可®)的出现,恰逢中国社会面临睡眠困境的时刻。

中国的睡眠市场,远比想象更大。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国人平均睡眠时长十年间减少了近1.5小时,仅剩7小时出头。

最受困的,是城市中的年轻人。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00”“90是入睡困难的主力人群。压力、情绪、工作节奏、电子产品的不良使用习惯,让睡眠变成奢侈品。

对他们而言,睡眠问题不只是健康问题,而是生产力问题。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决策迟钝——这些后果是职场人无法承受的成本。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能的药,而是一款能让夜晚安睡、白天清醒的效率工具。

达利雷生正是为此而生。

达利雷生是一款源自瑞士的创新药,新一代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其作用机制与传统安眠药有着本质区别,传统药物如苯二氮䓬类(BZRAs)、非苯二氮卓类(安定、唑吡坦等)通过广泛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强制催眠,往往伴随着次日昏沉、认知功能减退等宿醉效应。而达利雷生不靠镇静来压制大脑,而是精准阻断下丘脑食欲素通路引起的清醒信号——让身体自然入睡、维持睡眠。这是调节,不是麻醉

它代表着创新药中的新消费”——从治疗失眠,延伸到优化生活品质的广阔市场。业内估算,中国DORA类药物潜力可达200亿元。

这种机制带来了三大核心优势。

首先是改善日间功能。

达利雷生是目前唯一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的可改善日间功能的DORA类失眠药物,这一点直击用户痛点,满足了他们对次日工作效率的核心诉求。

其次是模拟自然睡眠。

其约8小时的半衰期,与正常夜间睡眠时长高度契合。相比之下,国内另一款同靶点药物半衰期长达19小时,更容易导致日间嗜睡、疲劳等不良反应。

最后是其高安全性与无依赖性。

临床研究证实,达利雷生无药物依赖性、反跳性失眠和戒断症状,适合长期使用。

更重要的,是达利雷生在中国市场的特殊身份——它是普通处方药,不归于精神药品进行管制。

一个分类上的区别,却从根本上重塑了产品的市场逻辑和商业路径。

它首先打破了精神科用药的心理门槛。长期以来,许多人因标签抗拒治疗。而现在,失眠可以像高血压一样被管理,长期治疗无后顾之忧。

其次,患者获取更为便利。达利雷生可进入神经内科、全科,乃至零售药店与线上平台。上市首日即在阿里健康首发,目前已在国内淘宝京东美团等几大平台登陆,失眠患者凭线上处方或线下处方上传可随时购买,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最后,它打开了全新的增量市场。无需精神药监管的身份,让它触达更广泛的“轻失眠”人群。这部分消费者未必会去医院,却愿意为“好睡眠”买单。

于是,一个新的睡眠健康蓝海市场正在形成。

在机制、安全性与渠道的多重优势下,达利雷生不只是药,而是先声药业在创新与消费交汇处的一次精准落地。

可以预见,这款创新药中的新消费产品,有潜力成长为年轻一代的护航睡眠国民品牌,为先声业绩带来持续增量,成为先声价值重估的起点。

02 

前沿管线迸发全球潜力

如果说达利雷生的成功,验证了先声药业的商业化实力,那么频频告捷的出海BD,则展现了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研发实力。

2025年,先声药业接连完成两笔重磅BD交易。

第一笔是多发性骨髓瘤候选药物SIM0500

这是一款靶向BCMAGPRC5DCD3T细胞衔接器(TCE)三特异性抗体,以超11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与全球制药巨头艾伯维(AbbVie)达成海外权益许可选择权合作,并已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第二笔是治疗晚期实体瘤的SIM0505

这是一款靶向CDH6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海外权益许可给了与PD-L1发现者陈列平创建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NextCure,交易总额7.45亿美元合作。双方已分别在中美两国开展I期临床。

这些交易的意义远超金额。它们是全球头部药企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证明先声的技术具备全球FICBIC潜力,也为后续管线的估值提供了参照。

高价值BD的背后,是公司在ADCTCE等前沿技术的系统性积累。

ADC平台上,先声自建了下一代NMTiADC技术。

在靶点选择上,公司布局了前沿靶点CDH6FGFR2b,也探索EGFR/cMetLL3/B7H3ADCB7H3/cMet等双抗ADC,瞄准肿瘤异质性这一难题。例如, SCR-A006,是靶向EGFRcMET的双抗ADC,已发表2025 AACR的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在多种肿瘤模型中效果优于强生、阿斯利康的对标药物,且在耐药模型中依然有效。其更稳定的连接子设计,也带来了更高的瘤/血暴露比,预示着更好的安全性。

TCE平台上,公司通过自研专利技术,打造了差异化的CD3亲和端——既能有效激活T细胞,又能很好控制细胞因子风暴(CRS)风险。

基于这一平台,先声布局了靶向实体瘤的三抗TCE产品SIM0616STEAP1-PSMA-CD3),力图攻克肿瘤异质性带来的疗效瓶颈。

在二代免疫治疗与双抗领域,先声同样动作频繁。

SIM0237PD-L1/IL15v)有望成为下一代免疫肿瘤疗法基石,在非肌层性浸润膀胱癌这个适应症针对PD-1/L1单药耐药问题,早期数据显示疗效持久、安全性出色,有效性具备远超K药、IL15-Fc+BCGCG0070等现有疗法的潜力。

在自免领域,先声的布局同样深厚且前沿。海外权益已许可给西班牙公司AlmirallIL-2突变融合蛋白SIM0278已在国内进入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的II期临床,以及由合作方完成了美国I期临床。其作用机制聚焦于获得2025年诺奖的核心科学发现——调节型T细胞(Treg),帮助恢复机体免疫平衡,而不影响效应T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展现出治疗多种免疫失调疾病的潜力 。

IBD等疾病的治疗仍有巨大未满足需求,同时靶向TL1AIL-23两大核心通路是业界公认的潜力方向。公司的SIM0709正是一款新型长效TL1A/IL-23p19双特异性抗体,其临床前数据显示,协同效果显著,优于两个单抗的联用。更关键的是,其超长半衰期设计有望降低给药频率,极大提升患者依从性,在全球同类药物研发中处于前列。神经科学领域是公司的传统优势阵地,创新同样在加速。

除了达利雷生,脑卒中创新药先必新®舌下片也已在国内获批。它由依达拉奉和右莰醇组成,通过抗氧化、抗炎协同增效,减少脑细胞损伤。其独特的舌下片剂型,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吸收迅速。

这些技术平台,正在源源不断地产出高价值资产。从靶点到机制,从平台到合作,先声的创新正加速进入全球可比2.0阶段。

2025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26%,研发投入同比提升68%。企业推出全重求索计划,5年投入20亿支持早期科学颠覆性创新。创始人任晋生还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未来5年预计总研发投入达180亿。背后是持续累积的技术势能,正转化为商业势能。

这意味着,先声药业的价值重估,不仅来自商业化产品的放量,也来自其研发管线的全球化认同。一个老牌药企的创新红利,正在兑现。

先声药业的创新飞轮,已开始加速运转。

研发投入是起点。持续高强度的投入,带来全球化的技术平台与差异化管线。

商业化与BD是两条价值通路:

一条向内,通过达利雷生等产品布局中国市场;一条向外,通过国际合作,提前兑现管线价值。

现金流与合作资金再反哺研发,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循环,这正是先声当下的核心逻辑。

一个由新消费商业化与新出海全球化共同驱动的创新引擎,正在拉动公司迈向下一个新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失眠神药到创新矩阵,重估先声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