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1月20日,“今古集:数智赋能·守护文明”2025年社会教育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作为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核心议题,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深度研讨等多元形式,系统展示数智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实践成果。
数智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方向的引领与技术持续创新的支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陶诚表示,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紧扣“数智赋能·守护文明”主题策划推出的“今古集”系列活动,正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未来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黄建富认为,数智技术是强化区域文化遗产协同守护的关键力量,并为地方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结合自身近30年的实践表示,建成遗产保护是管控变化而非阻止进化,其本体真实性保护与所在历史环境适应性再生相辅相成,若能落实到位,可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作为本次活动落地成果,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语料库建设启动。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茂密通过《从DATA4BI到DATA4AI——“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再思考》阐释语料库的构建体系与衍生应用场景,描绘了文博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新图景。作为上海市文博语料库建设的重要一环,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语料库首批将整合200处市级以上近现代文物建筑的各类数据资源,为AI识别、数字化修复、风险预警等应用提供基础支撑,让数智保护从理念真正落地为可感知的实践。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文保同行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北京中创文旅董事长秋童以《AI+数字化:让博物馆美学走进观众心中》阐述数字展览、AI智能导览等方式如何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千年文明在观众的互动分享与趣味创作中焕发新生。
活动中还发布了六大文化遗产数智创新典型案例,进一步将科技赋能的实践成果具象化。这些案例包括江西省文物安全监管(文博大数据)平台的实时监测应用、上海“虹口是个博物馆”数字化City Walk项目的城市遗产激活实践、新疆吐鲁番雅尔湖石窟数字化展示项目的活化利用探索,以及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展示提升、四川天府新区文物安全监管、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形成了“多类型遗产+多技术手段”的完整实践图谱。
在“数智技术驱动下的文化遗产新生态”和“建成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两大主旨演讲环节,行业专家聚焦实践中的核心痛点,从细分领域展开深度探讨。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分享《数字一大——建设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解读通过3D建模、VR体验还原历史场景的红色遗产活化路径。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并非孤立领域,其价值延伸与生态构建更彰显长效传承的生命力。
作为“今古集”重要组成部分,将于11月22日举办的2025AI元宇宙产业供需对接大会,则凸显文化遗产保护与AI元宇宙跨界协同的潜在空间。
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主办。
原标题:《数智赋能守护文脉,“今古集”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栏目主编:张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