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ST沐邦的3年“破产速成班”

(来源:预见能源)

一家玩具企业豪赌光伏,三年不到就从转型明星沦为破产重整对象。这不是励志故事,而是盲目跨界典型死亡案例。

*ST沐邦的破产重整公告,撕开了光伏跨界投资最后的遮羞布。2025年11月,这家三年前还风光无限的光伏"新贵",接连收到南昌中院的预重整通知。债权人已失去耐心,控股股东同样自身难保。

从高调跨界到濒临破产,*ST沐邦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这场闹剧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当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盲目涌入资金密集型行业,等待它们的不是财富盛宴,而是破产清算。

更令人担忧的是,*ST沐邦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光伏产业过热发展背后,隐藏着一批追逐热点、忽视风险的企业。它们把跨界当成救命稻草,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深渊。

资本逐利 技术缺失

玩具企业做光伏?是跨界雄心还是荒谬投机?*ST沐邦的前身沐邦高科,原本主营益智玩具,在玩具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2022年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杀入光伏产业。这种跨界决策背后,暴露的是企业追逐热点的投机心理。

公司宣称聚焦单晶硅棒、硅片生产,却始终未能拿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在光伏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一个毫无技术积累的跨界者,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都难以与专业企业抗衡。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行业N型技术快速普及,传统P型产线面临淘汰压力。这种情况下,*ST沐邦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其技术路线选择本就面临巨大挑战。公司既要在技术上追赶行业龙头,又要在成本控制上保持竞争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样的剧情在新能源领域反复上演。以风电行业为例,2025年数据显示,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头部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在风机大型化、智能运维等领域构筑了坚实壁垒。这些企业坚持在专业领域深耕,通过技术升级保持市场竞争力。

相比之下,*ST沐邦的跨界更像是一场赌博。公司既无技术储备,又无人才积累,仅凭一腔热血就想在技术要求极高的光伏行业分得一杯羹。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管理层似乎对光伏行业的技术难度和资金需求严重估计不足。在最初的投资规划中,公司明显低估了项目所需的资金规模和技术门槛,这为后续的资金链危机埋下了伏笔。

资金断链 信用崩塌

跨界光伏需要持续巨额投入,这对于原本就不宽裕的*ST沐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根据公司财报显示,自跨界光伏以来,公司资本开支大幅增加,负债率持续攀升。

截至2024年末,公司有息负债规模较转型前增长超过300%,而同期营业收入增速远低于预期。这种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公司现金流的枯竭。

根据公告,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目前均处于被立案调查状态。2025年7月,公司因涉嫌年报等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被立案调查;实际控制人廖志远也于同年9月因涉嫌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往来被立案。

信用崩塌的直接后果就是融资渠道断裂。在无法获得新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公司很快陷入债务危机。11月14日,债权人南昌市龙保泰供应链管理公司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ST沐邦第一次出现资金问题。早在2024年初,公司就因多个光伏项目进度迟缓、资金到位不及时而受到市场质疑。当时就有分析师指出,公司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远远长于预期,这将给公司现金流带来巨大压力。

这不是个例。在储能行业,同样有企业因盲目扩张而陷入困境。不同的是,部分储能企业通过引入产业资本实现了业务重组。而*ST沐邦显然没有这么幸运。

据知情人士透露,*ST沐邦曾试图通过多种渠道融资,但在公司基本面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这些努力都未能扭转局势。

重整迷思 生死未卜

预重整不等于重生,对于*ST沐邦来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但也可能是终结的开始。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如公司2025年度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且利润总额、扣非前后净利润三者孰低者为负值,公司股票将在2025年年报披露后终止上市。

目前,*ST沐邦的预重整期至2025年12月21日截止。这意味着公司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并制定出可行的重整方案。然而,在当前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绝非易事。

比较其他成功案例,协鑫集成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成功实现了业务复苏。该公司聚焦差异化竞争策略,在特定产品领域建立优势,这种基于行业规律的转型,与*ST沐邦的盲目跨界形成鲜明对比。

从行业层面看,*ST沐邦的困境反映了当前光伏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新进入者往往低估了行业的专业门槛和资金需求。据统计,2023-2025年间,至少有十余家跨界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其中部分企业已经退出市场。

专业机构分析指出,光伏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和技术迭代快速的特点。新进入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很难在行业低谷期生存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ST沐邦陷入困境的同时,一些专业光伏企业却在逆势扩张。这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市场地位。这种分化趋势说明,光伏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专业化竞争时代。

对于*ST沐邦而言,即便能够通过重整暂时避免退市,其未来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公司在光伏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光伏产业需要的是深耕细作,而非急功近利。就在*ST沐邦忙于应对重整之时,那些在专业领域稳扎稳打的新能源企业正在稳步前行。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转型必须建立在自身优势和实际能力基础上。盲目追逐热点,忽视产业规律,最终只会付出沉重代价。

*ST沐邦的案例给所有盲目跨界者敲响警钟: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产业变革的大潮中,活下去的永远是那些尊重行业规律、坚守核心能力的企业。

随着光伏行业竞争加剧,预计还会有更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跨界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要么尽快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要么及时止损退出市场,继续犹豫观望只会让处境更加艰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ST沐邦的3年“破产速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