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厂 | 保险巨头迎来黄金周期 但如何才能进入“黄金时代”
资本市场回暖,叠加寿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稳定实现正向增长,保险巨头迎来了一段最好的时光。
截至10月30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和太平洋保险五大保险巨头都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成绩亮眼。
前三季度,五大巨头的合计营收为2.37万亿元,归母净利润之和达4260.39亿元,大幅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营收增幅为13.6%,但净利润增幅却高达33.54%,说明五大险企在降本增效、扩大收益组合上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第三季度,五大保险巨头的单季净利之和润增幅高达68.34%,显著超越市场预期。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五大巨头都从投资收益增加中获益,特别是三季度快速升温的资本市场为五大巨头带来了明显收益。细看之下也有不同,中国人寿仍然是寿险的巨无霸;中国平安则从精细化运营中获利,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表现喜人;中国人保巩固了财险基本盘;太平洋保险则依靠寿险银保渠道的迅速增长。
中国保险行业如今仍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周期,在激烈竞争中,行业大势是普遍回升向好。但两极化也日渐明显,五大巨头坚定在转型中求发展,狠抓精细化运营;腰部险企则追求稳健发展;亦有中小险企在苦苦挣扎。
渠道质量提升,夯实发展基础
2025年前三个季度,五大保险巨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中国平安8329.4亿元、中国人寿5378.95亿元、中国人保5209.9亿元、太平洋保险3449.04亿元、新华保险1372.52亿元。对应的增幅分别是:7.4%、25.9%、10.9%、11.1%、28.3%,其中四家录得两位数以上的增幅,还有两家超过了20%。
净利润方面,中国平安达到1328.56亿元,中国人寿为1678.04亿元,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和新华保险则分别是468.22亿元、457亿元和328.5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是:11.5%、60.5%、28.9%、19.3%、58.9%。
从中可以看到,五大保险巨头的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均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则是60%左右。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点:最根本的原因是渠道质量的提升以及新业务价值的增长;最直接原因是投资组合收益增加和成本效率的提升。
近年来,五大保险巨头加快推动渠道转型,一方面从追求人力规模的转化转变为深入挖掘潜力促进产能提升;另外一方面则是大力发展银保渠道,协同推动新业务价值的增长。
比如,太平洋保险寿险的核心人力人均产能提升了16.6%;新华保险人均产能同比增长达到50%,月均绩优人力同比提升;中国人保也强调质量的改善;平安寿险截至今年9月末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35.4万,实现了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23.3%的同比增幅,人均新业务价值则同比增长29.9%。
银保渠道则成为五大巨头增长的又一助推剂。2025年前三季度,太平洋保险寿险银保渠道的保费规模同比增长63.3%,其中新保期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43.6%;新华保险的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合计669.41亿元,同比增长47.7。平安寿险及健康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9%。
在两大积极内因的推动下,五大保险巨头的保费规模和新业务价值迎来高增长,预示着保险行业的全面复苏。
中国人寿今年前三季度的总保费、续期保费和新单保费均实现两位数的同比增幅。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增幅达到18.6%;其中长期险首年保费同比增长了59.8%。太平洋保险寿险的规模保费也增长了14.2%。人保寿险的保险服务收入增长18.2%。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并没有公布保费,但健康险保费收入达到约1270亿元,医疗险保费同比增长2.6%。
五大保险企业的新业务价值的增长最为抢眼。其中,中国人寿前三季度的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41.8%;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357.2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6.2%;人保寿险报告期内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6.6%;太平洋保险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在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1.2%;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则同比增长50.8%。
东吴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提到,个险渠道保险代理人数量短期大幅下降,是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调整的必然结果,是保险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随着渠道改革和整体转型出现的是产品策略的转变,近年来,得益于居民理财需求的变化,包括五大保险巨头在内,分红险的销售占比逐步提高。太平洋保险寿险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已经提升至58.6%;平安寿险及健康险计划进一步丰富分红产品体系,加快推出新的分红险产品。
渠道改革的红利仍将逐步释放,对五大保险巨头来说,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但依靠内在改革推动业绩快速复苏仍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前三季度——特别是今年第三季度,五大保险巨头的净利润增速超过了营收增幅,主要还是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回暖以及自身的成本控制优化。
投资收益、成本效率的双轮驱动
“资本市场向好增长”、“把握市场机会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在五大巨头的财报和业绩会中均被频繁提及。
2025年前三季度,五大巨头的总投资收益之和达到8875亿元,同比增长35.64%。截至今年9月末,投资资产规模合计达到20.26万亿元。
中国人寿前三季度的总投资收益达到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总投资收益率为6.42%。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8.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7%。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业绩则大幅提升。前三季度,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5.4%,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
这主要说明两点:第一,五大保险巨头坚定响应了有关部门的要求,履行了“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责任,助力我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第二,五大巨头也从资本市场回暖中受益,夯实了自身的发展基础。
去年9月26日,中央金融办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加上新“国九条”的引导和“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指引,我国资本市场回稳向好。
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明确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保险业资金则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之一,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强,在资本市场中扮演关键角色。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表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37.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较年中增长3.4%。具体来看,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到33.73万亿元。
险资在股票投资方面的规模与占比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截至第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合计为5.59万亿元,较年初的4.11万亿元增加1.49万亿元,增幅高达36.2%,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的占比也从年初的12.3%提升至14.9%。
此外,保险公司的降本增效也取得明显进展。今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的新低,行业内生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
各大保险公司以压降成本为目标,措施不一。从五大保险巨头来看,其相同点在于严格执行“报行合一”,强化佣金费用管控并丰富银保产品。不同在于具体环节的执行,比如中国平安,依托30万亿字节数据和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AI模型在车险理赔中实现精准识别和风险预测,欺诈识别率提升35%,减少了人工干预成本。客户服务环节实现90%的沟通自动化,资料处理效率提升,减少人力与时间成本。
太平洋保险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降低运营成本。AI坐席已经覆盖了太平洋保险近一半的客户服务总量,健康险理赔自动化率达到16%,大模型对责任认定的准确率达到99%,件均成本减低47%。
外部投资环境改善,资本市场回暖;内部通过科技赋能,结合产品优化、渠道改革和人员结构调整,降本提效,共同驱动五大保险巨头经营情况向好,实现平稳发展。
挣扎的中小险企
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期,也有中小险企出现经营亏损,甚至经营困难。巨头保险公司的转型、改革会带动行业整体的规范化,同样也会推动行业出清。
今年前三季度,人身险行业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5%;净利润合计4619.6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寿、太平洋保险寿险三家合计占比超过60%。有14家中小保险公司亏损,其中北大方正、长生人寿、爱心人寿、横琴人寿的亏损都超过了3亿元。偿付能力方面,长生人寿、华汇人寿2家公司不达标,北大方正已经被列为数据核查的重点对象。
根据偿付能力管理要求,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偿付能力才能达标。长生人寿第三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38.9%、61.3%,没有达标。华汇人寿最新一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没有达标。
比起寿险和健康险,财险更像是进入了格局固化的平稳发展周期。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保险财险仍然在财险领域实现规模的断档领先,是行业唯三的在今年前三季度取得千亿以上保费的财险公司。
83家财险企业中(包括非上市财险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获得净利润之和达到778.22亿元,同比大增53.43%,净利润的大增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率的上升和综合成本率的优化。但也出现了8家亏损的财险企业,以及亚太财险、安华农业保险和前海联合财险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类,未达监管标准。
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巨头保险公司将凭借可靠性、稳定性在用户层面建立更强的信任感和良好的认知。在巨头的推动下,行业的健康度、规范性进一步提升。
综合来看,今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和净利润爆发,预示着保险行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周期。但从根本上来说,整个行业只有不断提升内生动力,坚持改革,才能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