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他让中国移民故事走进镜头心间→

转自:中国侨网

“2024年,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42%的游客来自中国。这一数据既得益于免签政策,也离不开中国社交媒体的传播助力,博物馆流量的线上关注度正转化为线下到访量。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馆长林家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2011年,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永久名誉会长吴德芳提出筹建华人博物馆的倡议,期许其成为华人文化在马传承的重心,可因专业人才匮乏,筹备工作屡屡受阻。

20161林家豪加入筹备团队后推进工作。操刀文案撰写,与设计团队磨合,历时一年半,终于在201851日推动博物馆正式开馆。

自力更生破偏见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采用马六甲华人民居风格打造,16个展区按历史脉络串联起数千年的华人迁徙与扎根史。

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南海探险,到唐宋元的商贸往来与零星定居;从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的渊源,到福建、两广地区的移民潮;从峇峇娘惹文化、老街业态、多元思潮等社会面貌,到24节令鼓、舞狮等文化传承。

文化展”。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华人博物馆坐落于华总大厦二楼、面积超1200平方米,馆内近千件藏品藏着无数故事,其中近 800 件由吴德芳耗时 40 年收集捐赠。镇馆之宝是两张特殊纸币——1959 年由华人财政部长李孝式签字的一元纸币,和 1961年陈修信签字的十元纸币,它们体现了华人对马来西亚建国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林家豪回忆,为征集文物,曾与吴德芳赴马泰边境勿洞市,险些卷入违规文物交易事件,最终紧急撤离海外文物征集的艰难只是博物馆面临的困难之一。林家豪说。

从诞生之初博物馆就带着自力更生的底色。作为隶属华总的民办博物馆,它无国家资助,门票成为核心收入来源。成人票20马币(约32元人民币)、学生票5马币(约 元人民币)。目前,博物馆已经实现收支平衡,打破了马来西亚社会对博物馆烧钱的老古董的偏见

从燕园考古到丝路联

林家豪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自幼接受完整的华文教育,常被乡亲称作唐山仔童年时影片《夺宝奇兵》点燃了林家豪对考古的好奇让他在大学时期前往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

燕园求学期间,林家豪在山东济南东平陵故城的考古实习中褪去青涩。与民工阿姨协作发掘、下地掰玉米砍玉米杆、赶集采购食材管理团队伙食,这些经历彻底颠覆了他对考古高大上的固有认知,让他懂得如何从泥土与器物中解读真实的历史温度。

林家豪师从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本计划继续直博深造的他,因母亲罹患癌症,放弃学业返马照料。初他在学校从事中文教学,后投身博物馆事业至今。

在林家豪心中,博物馆从来不止是文物的陈列地,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深知文化传承离不开互鉴。他积极推动博物馆走出马来西亚,与中国多家文博机构建立合作,发起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博物馆联盟”。如今该联盟已有三四十家成员单位,涵盖中、新、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联合展览、馆际交流等形式,让华侨华人的历史记忆在更广阔的舞台传播。

图为馆中展出的

“滇缅公路图”。 郭靖宇 摄

做好自己、口碑自来

作为马来西亚首家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的博物馆,参观者通过指定应用软件,不仅能与郑和、汉丽宝公主等历史人物跨时空合照,实景重塑的南洋咖啡店、工棚场景更让历史触手可及。

谈及经营之道,林家豪说,博物馆位于机场至吉隆坡市中心的必经之路,许多自由行游客拉着行李箱到访。与此同时,中国博主的自来水宣传带来大量年轻参观者。

图为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社交账号发布的内容。(网络截图)

为顺应这一趋势,华人博物馆已在中国社交媒体开通官方账号,未来将继续加大新媒体投入。林家豪表示:马来西亚民众通过电视剧、电商等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也纷纷走进博物馆。这里正成为多元文化交融载体,这是对做好自己、口碑自来理念的最佳印证

责编:马海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他让中国移民故事走进镜头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