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副董事长
“十五五”开局在即,但最近行业内不少媒体及自媒体都在“贩卖焦虑”,让不少环保企业对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心存疑虑,甚至产生悲观情绪且不断蔓延。
悲观派的主流观点及证据包括:
01 行业已经不再有增量
证据是头部企业投资锐减,行业整体投资不景气。从事实上来看,首创、北控、光大等头部企业确实在达到一定体量后减少了对外投资,改为追求已有资产的高质量运营,而且从我们的监测数据来看,市政环保的投资总额近几年确实正在逐步下滑。
02 客户支付能力大幅下滑
证据是头部企业应收账款高企,地方政府债务缠身。我们在2020、2021年连续提醒行业内企业警惕应收账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业内企业确实存在应收账款高企的情况。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也表明,行业应收账款已经突破高位,存在较大隐患。
03 行业内企业发展质量较差
证据是大量环保上市公司亏损严重。尽管目前上市公司年报尚未完全公布,但已有业绩公告发布中,盈利大幅增长企业几乎没有,而预计亏损或业绩大幅降低企业比比皆是。
以上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环保行业不行了,环保客户不行了,环保企业也不行了”,进而带领整个行业走向悲观情绪。我认为,贩卖这种焦虑,对行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认知没有任何帮助作用,在若干年后,我们回顾今天的种种类似言论,会觉得如此荒谬和可笑。
◆ ◆ ◆ ◆ ◆
对于环保行业的发展,我建议大家要认清楚以下几个基本的要素,以准确判断自己的下一步动作是否合理。
01 环保行业的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
投资在减少,是行业的正常发展阶段,是必然到来且存在的阶段,十年前就可以预期,不存在今天这个时点,因为投资减少就得出“环保行业不行了”的结论。更何况,投资不是没有了,而只是在减少,随着技术、时代的变化,还会有新的投资出现,行业最终呈现一个投资平衡点。
例如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市政环保投资趋向于饱和了,但还有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的投资仍然需要(即使在发达城市,周边区县仍有较大环保设施投资需求),部分企业的环保设施投资已经完成,但是新的工业企业仍在不断成长扩产,新的工业环保投资每年都在不断出现(即使是传统工业企业,技术的革新带来的环保设施投资需求也仍然在不断的涌现)。
02 我们的客户,是否是优质的?
他们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还是短期的、正在努力解决且具备解决能力的?是所有的客户都出现了问题?还是客户结构在变化,市场在进一步细分?这些要素决定了我们要做长期主义者,还是应该放弃对行业发展的“幻想”。
很显然,我们的客户,尤其政府正在面临短期的、结构化的问题,但总体是优质的。工业端客户,则从来都是随着工业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假如我们对政府、对中国的工业企业都失去信心,认为他们“不行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中国做生意呢?
03 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同质化的竞争以及企业的高增长预期,与客户无法承担过高成本,且短期无法转移的矛盾。我国的环保产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呈现了高速、井喷式的发展,其背后核心原因是我们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因此市场需求空间极大,有效供应处于相对短缺状态,这时候能够实现有效供应就是正确的,企业采用的策略是抓紧时间跑马圈地,增长高速,而产品层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主力的市政领域,甚至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例如通过工程设备回流利润),本质上也是在透支客户支付能力的同时放大自身收益。
由于过去我们整体经济也处于高速增长期,客户对于成本的意识并不强烈,对于产品层面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加剧了同质化产品快速获取市场的现象。由于环保行业的“全成本”特性,长期以来,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代表全体个体消费者的政府,都为环保承担了高昂的成本。但高昂的成本背后是否获得了优质的解决方案?显然并不是。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阶段,客户对成本敏感,对过去的高价格开始反思,且我认为未来客户仅能承受其可支付能力以内的低价格——这符合环保行业的“全成本”本质。但环保行业内的企业习惯了高价格、高增长,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如何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控制成本上来,而是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简单粗放时代,导致自身与市场的严重脱节。有句老话叫做:“市场一直都存在,只是不一定是你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当前的环保市场非常贴切。
04 环保行业的发展,未来是否面临革命性的变化与创新?
我认为,AI与机器人,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环保行业也必然受到深刻的影响。AI将解放智力工作,而机器人将解放体力工作,AI和机器人的结合将解放绝大多数的常见工种。这种社会变革对于环保产业而言存在两面性:
一方面,AI和机器人将导致行业的作业模式发生深刻的转变。例如,环保方案的设计将从依赖于个人经验,转向AI的智能化;环保设施的运维,从依赖于班组转向智能化的机器人作业,这些变化将导致环保行业内的企业作业模式、管理模式、组织形态等等产生剧烈的变化。
但另一方面,无论社会如何变革,环保作为社会刚需,都将永续存在。例如快递小哥、滴滴司机乃至环卫工人等等都可能被取代,但只要人类活动仍然存在,那么垃圾、污水就仍然要处理,环保产业仍将生生不息——这是一件值得所有环保人庆幸的事情,我们对社会的价值无可取代。
在上述前提下,当前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底层的问题?还是浅浅的、浮在表面的问题?很显然,悲观论的持有者关注的都是眼前的三分利,这些悲观论调需要我们重视,但绝不是行业发展的全部,更不应该因此裹足不前。
◆ ◆ ◆ ◆ ◆
那么,环保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做法?如何才能解决核心矛盾?我提供以下思路供大家参考。
从短期来看,国际化和并购是大部分头部企业的共同认知。市场日趋饱和,常规发展模式无法对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情况下,海外市场突破、并购重组是常见的做法。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且主要传统市场增量有限,而国际市场,尤其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仍然具有良好的空间,因此造就了环保企业的“出海热”;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巨大的处理规模面前,单体项目的增量已经很难对企业发展形成帮助,而并购重组则能有效的提升企业规模,瀚蓝环境等头部企业的尝试已经为行业内企业形成了示范效应。
但从长期来看,除了国际化与并购两大“捷径”以外,我建议大家深度思考以下方向:
01 拥抱技术,升级产品,形成不一样的核心竞争力,摆脱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相比于金融、能源、消费品等行业,环保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远远落后,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明显脱节,对机器人、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等更是几乎完全没有。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冲击面前,不少环保企业呈现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认为技术革新不会对传统的环保行业造成影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认为,将来的环保行业主力生产力将是AI和机器人,谁能在这方面率先突破,谁就能获得先发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02 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客户导向,考虑客户面临的问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高价值的解决方案。
在短期的困难面前,不少环保企业选择“更名”、多元化、追热点等盲目行为,而不是思考如何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如何优选客户,并为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当前普遍的应收款现象,其背后是严重的信用及支付能力透支,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表现,是一个正常社会所不能容许的非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不应该也不会长期持续。那么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们应当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层面:为客户提供支付能力范围内的优质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涸泽而渔。
03深度下沉,到环保问题最难解决的一线战场锤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们的环保问题是否都获得了解决?显然并不是,有很多行业、有很多场景,依然等待环保企业去破题。某些工业领域的废气废水处理,是以极其高昂的代价来实现的,例如高浓度高盐甚至剧毒的化工污水,被高昂的设备、运维成本所困扰的农村污水等等。过去的环保企业,选择最容易的场景,提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而未来的环保企业,需要面对最难的场景,提供最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简单的、容易的工业环保场景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解决,未来我们需要面临的是新的工业形态、新的工业企业提出的环保问题:
例如固态电池生产企业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一线城市、发达地区的环保问题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解决,未来我们需要面临的是四、五线小城市、农村、不发达地区提出的环保问题。例如低支付能力的农村污水、小焚烧等等,是依靠国家补贴、透支政府支付能力?还是在有限的支付能力下进行技术创新和低成本运营?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环保企业具有技术、成本、管理等强大的综合能力,过去仅仅依赖低成本资金、客户关系的老路子走不通了,未来必须依赖技术、管理、资本等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要素。
◆ ◆ ◆ ◆ ◆
总结一句话:环保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躺赢的时代过去了,正在迎面走来的是啃硬骨头的时代。我们不要因为时代的变化就匆忙得出“不行了”的结论,更不能因此灰心丧气。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而我们所从事的环保行业是妥妥的社会刚需,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需要我们做的,就是不断迭代、创新技术,不断追赶、跟上时代,为我们的客户、为整个社会提供更高价值的解决方案,何其幸哉!
题图由豆包AI生成
和君咨询生态环保事业部
和君咨询生态环保事业部常年专注于生态环保产业,秉承“伴随并见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理念为业内各主要细分领域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组织提供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