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11月21日,《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在南京正式发布。作为长江文化南京论坛的重要成果,蓝皮书由长江文化促进会、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联合编撰,已连续三年推出,旨在系统记录长江流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最新进展,构建完整的长江文化叙事链。
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现场发布报告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诗,更承载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近年来,在党中央战略部署引领下,沿江各省区市深入落实《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打破区域壁垒、深化跨域协同,在文明溯源、遗产守护、文旅融合、创新转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今年的蓝皮书立足“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关键期,聚焦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与理论提炼,构建“主题报告—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案例篇”五维研究框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长江风格的文化理论体系。
一是理论建构锚定战略高度。蓝皮书首设主题报告,系统阐释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范式。报告立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核心特质,将长江文化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衔接,揭示其通过价值引领、人文浸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创新开放、人文彰显经济形态的内在机理,为流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价值遵循。
二是区域协同突出机制创新。蓝皮书以长江为纽带贯通上中下游、联动东中西部,总报告统筹流域实践,分报告聚焦沿江省市“一省一策”差异化发展路径。蓝皮书显示,目前,长江文化协同发展已呈现“战略统筹、生态共建、创新联动、资源共享”格局,江苏推动水韵文化资源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四川以数字藏品、智慧文旅平台激活传统文脉,重庆打造山城江城特色文化标识,共同丰富了长江文化的时代内涵。蓝皮书还提出推进标准制定、建立协同平台、构建传播体系、建设人才梯队等建议,为实现“流域一盘棋”提供智库方案。
三是专题研究彰显多维视野。蓝皮书从文艺创作、学术研究、传播实践三大专题立体洞察发展趋势。文艺创作篇收录《滚滚长江》等15部年度精品,解码长江题材创作的时代内涵;学术研究篇梳理中国知网1130篇核心论文,凝练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带文化发展”三大研究热点;传播实践篇聚焦长江文化艺术季等国际传播案例,为中华文化当代价值的全球表达提供实践样本。其中,武汉、南京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平台优势成为研究高地,上海、重庆则在传播实践与创新转化研究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共同推动长江文化实践与理论融合持续深化。
四是实践案例打造示范标杆。蓝皮书精选上海杨浦生活秀带保护利用、南京非遗文旅融合、重庆云阳文化公园建设、荆州有机质文物保护、三星堆文明实践、央企文化传承探索等典型案例,形成跨领域、多层次的案例集群。其中,南京在大遗址保护、数字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大报恩寺琉璃塔数字复原、幕燕滨江生态文化修复等案例,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生态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本,生动诠释了长江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转化的可行路径。
蓝皮书同时指出,当前长江文化发展仍面临区域协同机制壁垒、数字化治理基础短板、文化价值与商业平衡难题等挑战。面向“十五五”,长江文化发展需立足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系统推进考古研究与非遗活态传承,依托生态补偿与文旅协作统筹流域协同发展,借助江河文明对话与国际交流促进中华文明当代价值全球传播。
作为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社科联(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共建的新型智库,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构建起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网络。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构建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共同体,汇聚智慧力量,讲好长江故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余伟婷)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