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2025年秋冬服装产业的消费变革与供应链重塑​|新经济观察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易弋力

随着2025年秋冬季节的临近,服装产业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消费窗口。11月21日,记者梳理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市场不再局限于基础保暖需求的满足,而是呈现出科技赋能、场景细分与绿色转型交织的复杂图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3月,中国服饰类消费总额已达3869亿元,占商品零售总额的4%,同比增长3.4%,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这一增长不仅源于季节性刚需,更得益于消费理念从“实用保暖”向品质化、情绪价值与个性化表达的跃迁。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服装销售相关企业超2522.6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375.6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十年间,服装销售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超418.2万余家。

消费升级驱动产品创新,科技、材质与风格成竞争关键

2025年秋冬服装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技术溢价成为消费新动力。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从基础保暖转向对科技含量、功能细分与审美表达的多元价值追求。例如,波司登采用航空材料气凝胶打造的羽绒服,可抵御零下30℃严寒,尽管售价突破2000元,依然供不应求。

可以看到,这不仅反映出市场愿意为真正具有技术突破的产品买单,也一定程度推动品牌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材料创新竞赛。

材质创新与风格细分共同塑造了新的产品矩阵。在材质方面,兼具功能性与环保特性的面料受到青睐,例如可机洗羊毛、防晒凉感面料(UPF50+)、玻尿酸仿真丝等。风格上,几大主流趋势引领市场走向:“回归乡野”风格以宽松剪裁和自然色调满足都市人的田园想象;“轻朋克风”借助铆钉、解构剪裁呼应Z世代的叛逆精神;“迪木尔风”则以极简设计诠释低调奢华。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服装相关的专利申请共超过了38.8万条,其中,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达到65%;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也达到了23%;发明专利占比12%。可以看到,对于服装而言,外观设计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而技术、材料等领域的迭代创新,也让服装有着美观与科技并重的效果。

圈层消费崛起与渠道重构,精准匹配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

消费人群的细分与圈层化正重塑市场格局。根据淘宝服饰数据,精致新锐、时尚新生和中产新贵等年轻高消群体已成为核心消费力量,其对趋势商品的购买频次是整体人群的3-4倍。这些人群呈现出鲜明的消费特征:精致新锐群体偏好仿羊羔毛外套、连帽大衣等兼具设计感与实用性的单品;品质奢贵群体则青睐高含量羊绒针织衫与毛呢长款大衣。

渠道变革体现为“内容场”与“货架场”的双轨融合。线上内容平台通过穿搭短视频与直播,创造了“即看即买”的新消费场景,其中超过三成消费者形成每月在平台购买服饰的习惯。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直播电商相关企业超37.3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7.4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直播电商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直播电商相关企业数量位居首位,以超过5.5万余家的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4.94%。排在其后的是四川省、浙江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产业协同与可持续转型,从供应链到价值链的整体跃迁

秋冬服装产业的竞争已从终端产品延伸至供应链协同创新。品牌商通过深度整合供应链实现快速反应与精准供给,例如淘宝联合产业带商家推行“即看即选后播”模式,显著缩短了从设计到上新的周期。

未来竞争将围绕技术壁垒、文化叙事与生态协同三维度展开。在技术层面,智能穿戴与AI设计工具将进一步普及,例如3D足部扫描定制鞋履、AI数字人直播等应用已初见成效。文化叙事方面,品牌更加重视情感连接与价值共鸣,“非遗新韵”风格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在社交媒体获得快速增长。而产业生态的协同性将通过数据共享、资源循环与跨界合作不断增强,如服饰品牌与科技公司、文化IP的联名创新。这种全方位竞争格局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系统化运营能力,才能在变革中保持领先。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2025年的秋冬服装产业,正经历从“保暖经济”到价值经济的深刻转型。科技、风格与可持续性的多维创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温暖、美观的基础需求,更回应了他们对情感表达、圈层认同与绿色生活的深层渴望。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将产品创新与用户价值深度融合,才能在价值竞争的新阶段赢得持续增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2025年秋冬服装产业的消费变革与供应链重塑​|新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