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日前,“创造家门口的高品质生活”学术研讨会暨《高品质生活报告(2025)》发布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来自街道、高校、咨询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基层公共服务、15分钟便民生活圈、高质量就业、生活品质主观体验、社区养老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峰教授表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本质属性、人民利益诉求的制度保障、民生领域政策供给与服务绩效等方面去把握。他指出,高品质生活是从“家门口”开始的,立足基层街镇社区,以“家门口”的商品、服务、设施、环境与治理为切入点持续改善民生,广大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加可感可知、更富有温度的高品质生活。
作为课题组组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潘文轩研究员介绍,报告将研究的空间视域聚焦到街镇社区,采用住户问卷调查和主观评价法,从健康绿色、和谐安宁、智慧便捷、多彩奋进四个维度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生活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他认为,“十五五”期间上海要健全基层健康服务与生态治理,形成健康绿色生活风尚;发挥社区治理“润滑剂”功能,优化和谐安宁生活环境;深化街镇社区生活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便捷生活场景;激发社区内生持续发展新动能,引领多彩奋进生活样态。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黄枫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形成人机协同作用,是防范人工智能对就业负面冲击、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所在。黄枫建议,要动态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效应,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使用,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共享。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熊竞副研究员在梳理世界城市日历年主题和治理重心下移政策基础上,指出,美好生活与街区社区关联度越来越高,而基层行政区作为基层场域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可通过区划调整、准区划调整、非区划调整协同等方式来实现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进而更好促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查建国 摄原标题:《资讯 | 从“家门口”开始, 《高品质生活报告(2025)》发布》
栏目主编:杨逸淇
来源:作者:文汇报 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