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合肥大剧院内掌声如潮,笑声不断。“百戏入皖·星耀合肥”川剧艺术交流分享会于当天在该剧院举行,一级演员赵勇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趣味盎然的互动与惊艳四座的川剧绝活展示,用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现场观众感受独属于川剧的“麻辣鲜香”。
川剧演员表演变脸。当川韵遇见皖风
11月19日至20日,多场川剧折子戏在合肥接连上演。早在分享会上,赵勇便对“折子戏”作出通俗易懂的精彩解读:“折子戏是从川剧大幕戏中萃取的最华彩段落,集中展现演员的唱腔、表演、形体和绝技,是认识一个剧种最直接、最过瘾的方式。”
作为川剧名家,赵勇曾主演《金子》《江姐》等荣获“文华大奖”的精品剧目,并参与创作多部享誉全国的作品。谈到川剧的艺术特质,他以“麻辣鲜香”四字概括:“川剧如同火锅,热烈奔放,情感表达浓烈。它植根巴渝,既有高腔的激昂帮腔,也有变脸、藏刀、滚灯等绝技,更不乏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他希望川剧的这股“热辣”能为合肥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对此,68岁的魏皖荣很是赞同。记者注意到,在1个多小时的分享会上,她听得相当认真,还时不时做着手记。退休前从事理工科工作的她,自称“阴差阳错”爱上戏剧,“说不上具体原因,就是喜欢这种曲调和感觉。”翻开魏皖荣手机相册,映入眼帘的是印着不同剧名的“百戏入皖”戏票,这样戏剧演出她几乎场场不落。“票价亲民,阵容顶尖,种类繁多,这种戏剧演出我怎能错过?”
当青春遇见传统
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在一问一答间推向高潮。“川剧有多少年历史?”“五大声腔是什么?”“代表性绝活有哪些?”……观众争相举手,对答如流,展现出合肥戏迷不俗的戏曲素养。更令赵勇欣喜的是,台下坐满了年轻面孔。
据了解,现场有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的约200名学生参加,绝大多数都属于“05后”,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的袁诗琪就是其中之一。
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张恒,在学校还有另一个身份,学校黄梅戏社团的副社长。这次他特地组织社团成员前来“取经”。“赵老师从个人表演经历出发,传授的一些人物塑造方法和演唱技巧,对我们学戏同样很有启发。”
在身段模仿环节,看着年轻人一招一式学得认真,赵勇直言合肥青年的戏剧热情超乎想象。“年轻人有活力、敢尝试,他们的加入是戏曲传承的希望,能为古老艺术注入现代审美与传播方式。任何剧种,唯有代代相传,才能生生不息。”
赵勇为观众讲解川剧发展过程和角色区分。
当传承遇见未来
掌声渐歇,曲终人未散。分享会结束后,不少戏迷仍久久停留,手持当晚演出票,期待与赵勇合影。从银发族专注的记录,到青春面孔踊跃的互动,赵勇真切感受到合肥戏迷的热情。
对于川剧与安徽未来能否深化合作,赵勇充满期待。“艺术需要流动,文化需要交融。川剧与黄梅戏、庐剧各具特色,通过互访演出、艺术研讨等形式的深入交流,能互相激发创作灵感,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让地方戏在保持本色的同时焕发新生命力。”
谈及“百戏入皖”,赵勇给予高度评价。“对观众而言,能在本地欣赏全国顶尖演出是幸福的;对演员来说,这也是与各剧种同行交流心得的珍贵机会。”他认为,此类集中展演对推广传统戏曲意义深远。“当更多‘百戏’涌入江淮,当交流持续发生,中国传统戏曲这棵大树,必将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汪涛/文 杨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