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受寒潮影响,16日夜间起气温骤降9-11℃、20日前低温持续。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外出请注意添衣保暖,开启取暖设备,做好健康监测。”本周初,深秋的申城被一股强劲寒潮突袭,气温“断崖式”下跌。就在这股冷意抵达70多岁的奉贤居民何伟明老人家门前时,一条来自家庭医生的“健康气象提示”短信已送达他的手机。“往年遇到大降温,总是要头痛脑热。这次提前收到消息,马上做好保暖措施,血压也稳了。”
今年,奉贤试点推进的“健康+气象”跨部门服务新实践,气象、疾控(卫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将天气预报“破译”成健康风险预警,通过家庭医生系统,精准推送到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慢病管理人群手中。如今,像何伟明这样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正成为上海“健康+气象”跨界服务的受益者。
泰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提醒
天气预报“破译”成健康提醒
发给心脑血管慢病患者们的这条短信,远不止穿衣的温馨提示。它是今年8月由上海市气候中心、奉贤区气象局与奉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奉贤区卫生健康监督所)三方共同签署的《气象与健康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结出的首个“果实”。奉贤区作为先行试点,将气象预报“翻译”成了重点人群看得懂、用得上的健康风险“说明书”。
“我们与疾控(卫监)专家共同设定了健康风险的阈值。这次寒潮过程,不仅达到了‘高风险’预警级别,而且我们降低了服务启动门槛,凡是明显降温、持续低温或早晚温差大,都会触发预警联动。”奉贤区气象局防灾减灾科科长尹荔阳介绍,他们每日制作0-2天预报时效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报产品,分为低风险、轻微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五个等级,并实时共享给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
记者昨天在奉贤区气象局也看到,奉贤区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也“插”入了健康气象管理模块。这一模块中每日实时显示奉贤各街镇的心脑血管风险等级地图、重点人群年龄和性别占比、风险防御指引等内容。
奉贤区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也“插”入了健康气象管理模块
三方联动织就一张“健康防护网”
健康提醒数据到了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如何精准抵达居民手中?这背后是一张由“气象—疾控(卫监)—社区”三方联动织就的“健康防护网”。
“我们的慢性病监测和死因分析报告清晰显示,冬春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高峰期。与气象部门合作,就是要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奉贤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慢性病防治科副科长徐海峰说,作为技术部门负责审核气象风险产品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随后,预警信息便通过“上海市奉贤区智能随访平台”的短信通道,下发至试点社区的家庭医生团队。
据介绍,奉贤区南桥、泰日两个分别代表城市和农村的社区率先参与该项目试点,健康气象服务覆盖了辖区内已与家庭医生签约、且经二三级医院明确诊断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截至目前,已累计向2000多名慢性病管理患者推送了健康风险提示,初步形成了“预报—会商—推送—反馈”的完整服务闭环,有效提升了重点人群的健康防护能力。
家医服务打破“最后一公里”限制
泰日社区是典型的农村区域,部分老人居住分散、行动不便。“我们依托‘行走的健康吧之宅基医疗队’,建立了三级弹性服务机制。”一位奉贤区金汇镇泰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余虹解释道,一级服务是普遍性的线上预警推送;二级服务针对病情稳定但需关注的患者,家医团队会电话随访,确认提示收到与否,并解答疑问;三级服务则聚焦病情不稳、独居或高龄的重点对象,由家庭医生协同村居健康志愿者主动上门,现场监测血压、心率,手把手指导防护。
家庭医生点对点发送健康提醒
“我们不再仅仅盯着‘强冷空气’。”余虹说,秋冬季服务已降低启动阈值,凡是明显降温、持续低温或早晚温差大,都会触发预警联动。“家里就我们老两口,孩子不在身边。医生上门来量血压、讲注意事项,心里踏实多了。”王阿姨感慨道。
目前,项目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通过对比接收服务的“干预组”和未接收服务的“对照组”在发病率、就诊率及医疗支出等方面的差异,来量化健康气象服务的真实效益。奉贤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环境医学科负责人王建表示:“这是公共卫生服务转型的一次重要探索。未来,我们将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计划将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更多易受气象因素影响的慢性病纳入服务范畴。”
原标题:《寒潮突袭“健康预报”抢先一步送上门,上海奉贤试点“气象+医疗”跨界服务》
栏目编辑:陆梓华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