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见习记者 黄海婷 深圳摄影报道
万架无人机在夜空绽放,背后是一场关于低空经济未来的资本博弈。这场博弈的主角之一,正是近期备受关注的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5年度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大漠大”)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荣耀上榜,成为全国无人机集群表演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而这份国家级荣誉的加冕,也伴随着资本的敏锐嗅觉。这家刚获国家级认可的企业于2025年1月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同创伟业领投,招银国际、招商局创投、深高新投、财鑫集团跟投。
资本与政策的双重认可,将这家以夜空为画布的公司推至台前。资本为何纷纷青睐这家深圳企业?获得知名机构数亿元融资后,资本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在低空经济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大漠大如何布局?
当我们聚焦这家企业的发展路径时,一个更宏大的命题也随之浮现:曾被视作“炫技”的无人机表演,能否成为撬动低空经济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支点?
资本为何押注低空经济核心入口?
数亿元融资涌入一家无人机表演公司,资本在图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低空经济的产业逻辑与大漠大的技术布局中。“低空经济市场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的完善仍需时间。”同创伟业科技行业合伙人张一巍向《华夏时报》记者道出了资本布局的核心逻辑,“以表演场景为切入点,一方面可以更快实现商业闭环,另一方面,通过高频次的无人机间通信能力积累,完善底层技术储备。”
大漠大的技术实力,正是通过一场场极限表演得到市场与资本的验证。时间拨回2024年9月,大漠大智控以10197架无人机首次实现万架无人机同时升空,打破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让这家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一举成名。
这场惊艳全球的表演,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一次严苛的技术压力测试。“如果没有当年毅然接下央视的挑战,我们的产品不会磨炼到现在这个程度。”大漠大联合创始人覃海群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每一次极限表演的背后,都是技术团队对产品性能的反复打磨。
从几十架到上万架的跨越,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技术架构的全面升级。随着机队规模指数级增长,通信数据量呈几何级增加,后台负载和数据库分析能力面临极限挑战。
这种技术迭代的路径,得到了行业专家的深度解读与认同。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选择无人机表演作为突破口,本质是利用其商业化验证成本低、社会接受度高的特性,为低空经济搭建认知桥梁,“表演中验证的集群控制算法、通信协议,可直接迁移至物流、巡检等高价值领域。”
多年的技术沉淀,让大漠大在无人机表演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市场口碑。截至目前,大漠大智控已完成上万场无人机集群表演,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达500亿,六登央视春晚,多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些亮眼的市场表现,背后是资本看重的双重价值逻辑在共振。朱克力进一步表示:“表层价值是表演业务带来的现金流造血能力和城市地标营销形成的品牌溢价,大漠大通过与雪碧、华为等品牌合作,已验证其作为空中数字广告载体的商业潜力。但深层价值在于集群控制系统的可迁移性,千架无人机编队积累的路径规划算法可直接平移至物流无人机群管理。更底层逻辑是其作为低空数据节点的战略价值,表演过程中积累的定位数据和气象数据构成未来低空交通网络的底层数据库。资本本质在为低空经济的操作系统下注。”
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投资机构对大漠大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更高期待。同创伟业智能终端负责人王晶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期待大漠大抓住中国品牌出海机遇,将前沿的技术与理念带向全球。”目前,大漠大的海外营收已占整体业务的30%,产品进入日本、阿联酋、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资本的布局,早已超越了单一的表演业务,指向更宏大的低空经济未来。表演业务提供的稳定现金流,是支撑着资本为未来下注的勇气。
如何实现表演背后的技术迁徙?
在获得重点“小巨人”认可和数亿元融资后,大漠大的技术路线图愈发清晰。
这种清晰不仅体现在战略方向上,更通过具体的产品展示与技术布局得以落地。
作为深圳“低空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今年11月14日—16日,大漠大携核心产品亮相高交会“深圳·龙华”展,与“2025福布斯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系列评选——高交会低空专场展览”两大展位,系统呈现其在无人机集群表演与低空融媒体建设方面的解决方案。
高交会上的展示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企业实力的一次公开验证。高交会上,大漠大凭借在低空经济场景创新、技术突破与系统化能力建设上的突出表现,荣获本届高交会“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奖”。大漠大董事长刘汉斌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过网络化,无人机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数据共享和协同决策等功能;在低空经济时代,网络化作为当下时代的一大重要特征,但目前的空中网、无线宽带网仍远滞后于低空经济发展,5G未能实现全覆盖,无人机自主网络技术的解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网络化技术仍需突破的同时,大漠大已将目光投向了智能化的未来布局。“公司未来的战略重心会更多地向智能化倾斜。”覃海群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的成熟让无人机表演的智能化方向越来越清晰。
技术上的成熟让企业有了底气,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是大漠大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此,覃海群向记者表示:“当前,除了做好表演领域的业务,我们也在考虑布局工业巡检、物流配送、城市安防这些领域。”
对于大漠大的这一战略布局,朱克力向记者指出:“大漠大符合‘绿灯’投资的三大特征:一是扎根细分领域的技术深耕能力,拥有超100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形成基于解决方案而非设备销售的商业模式,其V4系统实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的转变;三是业务延展符合低空经济国家战略方向,正在向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渗透。低空经济领域受青睐的创新企业需构建‘三角支撑’,其中底层需拥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链,中间层具备场景转化能力,顶层设计需符合空域管理政策导向。而在这些能力中,系统集成交付能力正成为比单项技术更重要的护城河。”
如何通过裂变寻找规模商业化的“引爆点”?
完成上万场表演、覆盖全国50多座城市、入驻100余家文旅景区后,大漠大站在了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上,寻找下一个爆发点。
为了突破这一临界点,大漠大开始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运营门槛,推动表演业务向更广阔的场景渗透。“车载无人机表演系统让无人机表演能随时随地发生,再次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覃海群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无人机表演正从大型节庆的“奢侈品”,向更日常的商业活动下沉。 然而,真正的“裂变”取决于技术能否从表演场景,成功“迁徙”到工业与城市管理领域。
那么,技术从表演场景向工业与城市管理领域的“迁徙”,究竟需要跨越哪些关键障碍?朱克力院长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了三个关键临界点:一是技术穿透力需突破单点演示,形成覆盖物流、应急等领域的解决方案矩阵;二是成本结构发生质变,当无人机巡检成本比人工低三成时才会触发行业级替代;三是空域管理模式的进化,目前表演空域划设的经验必须复制到工业场景。
这些临界点的突破不仅关系到技术迁徙的成败,更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对大漠大的价值判断。尽管业务单一性仍是隐忧,但大漠大凭借在现有表演赛道上的规模化成果,被资本市场普遍认为极有可能成为“无人机集群表演第一股”。
《华夏时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大漠大现已在深圳、重庆、上海等多座城市建立了天空数字新媒体常态化应用基地,并且相继入驻北京古北水镇、珠海长隆等100余家文旅景区和主题乐园。海外市场方面,已进入日本、美国、阿联酋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整体业务的30%。
这些亮眼的数据为大漠大冲击IPO增添了重要筹码。登陆资本市场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比起“无人机第一股”的称号,投资者更关心大漠大智控如何讲述一个从“空中媒体”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构建者”的宏大故事。
对于这一点,大漠大的核心团队有着明确的愿景规划。“我们希望构建与人和谐共生的无人系统,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覃海群对记者说。在这个愿景背后,是中国低空经济从“表演秀”到“核心生产力”的关键跨越。
当万架无人机划破夜空,照亮的是一条从“表演秀”到“核心生产力”的产业跃迁之路。对于大漠大而言,获奖与融资不是终点线,而是下一段更艰难赛道的起跑线——如何将经过万场表演验证的技术,成功“迁徙”到工业、物流与城市管理等看不见的场景中,真正叩开千亿级市场的大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