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在全国率先发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引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专项规划(下称《建设指引》和《专项规划》)。
受访者 供图自2022年广州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广州市商务局便基于广州千年商都、岭南特色、活力花城的城市特质,打造具有“老广”味道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各具特色的试点生活圈建设来摸索广州的建圈经验 。今年更是组织专项小组,深入街道、企业、居民区,通过实地走访、个人访谈、集体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市民街坊意见,收集超千条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指引》和《专项规划》。
突出广府特色,彰显广州温度
本次发布的《建设指引》和《专项规划》,打破了以往以单纯地理空间为划分依据的传统模式,依据人群结构与消费特征,将生活圈划分为老年友好型、青年活力型、国际包容型、综合市民型四类。针对不同类型生活圈的需求差异,文件对应提出集聚式、街坊式、分散式三类商业形态,极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与落地性。
受访者 供图创新构建“3大类87小类”业态体系,传承广府特色。在商务部明确的“基本保障类+品质提升类”两类业态基础上,前瞻性地新增了“特色供给类”,从而构建起独特的“3大类87小类”业态体系。
受访者 供图值得关注的是,早茶店、凉茶店、烧腊店、糖水铺等广府特色业态被正式纳入配置指引,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广府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广州对商务部“鼓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号召的率先响应与创新实践,展现出商业活力之都的前瞻性布局。
《建设指引》和《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岭南传统风情与国际现代风貌,充分体现人口结构多元、商业发展基础雄厚、文化特色凸显、社区类型丰富和消费需求多元的典型特征。在空间布局上,与《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建构的“5+2+4+22”重点商圈体系形成错位互补;在业态配置中,着力推动广府文化基因渗透至生活圈的每个细节,使地域特色与国际格局交相辉映。
受访者 供图“市的指引和规划就像一张‘民生地图’,让我们知道哪里该补短板、哪里可树标杆。”白云区商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记者了解到,这份体系化的文件,既是对区级优秀实践的“提纯”与“升华”,将其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模式;也是针对基层普遍困惑的“响应”与“指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资源支持,让基层的“火花”变为可燎原的“火炬”。
作为基层智慧的“萃取器”,指引和规划对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长期形成的广府生活文化的认定,将早茶店、凉茶铺等纳入特色供给类业态,并通过配置标准引导外围区域补齐广府特色服务,将区级优秀实践升华为全市标准,实现文化传承与便民服务双赢。
此外,指引和规划如同基层工作的“指南针”,为各区普遍性困惑提供精准解决方案。面对从化区的农文旅融合需求,明确的“特色供给类”业态标准,助力从化打造出“乐动江埔”等五大主题矩阵,使汽车消费补贴等政策精准触达居民,解决了“资源如何整合”的困惑。针对海珠区沙园街面临商业业态及便民服务覆盖断层等问题,落地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引入500+全球品牌,并推出“羊城家装补贴”活动,让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拥抱品质消费。
场景化实践:小切口折射大民生
文件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广州创新以“场景化”表达展现政策成效,让市民在衣食住行的细微变化中,真切感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幸福温度。
场景一:老年友好型社区激活邻里消费圈
傍晚时分,市桥街西涌社区广场上人头攒动。某电器公司的以旧换新摊位前,居民梁阿姨拎着旧电饭煲排队等候评估。“一直想换个电饭煲,扔了旧的不舍得。现在既能享补贴,还能帮处理旧机器,真是贴心!”她笑着点开志愿者刚帮她注册的“粤焕新”小程序,申领流程一目了然。一旁的服务台前,党员志愿者正为居民演示旧家电回收标准,社工站则同步讲解政策服务。这种 “企业提供优惠、志愿者协助操作、社工政策补充”的协同配合,精准呼应《建设指引》中“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服务需求,让长者们省心又舒心。
场景二:国际包容型社区的“广式烟火气”
广州以“国际化即融合”理念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外籍人士在保留文化认同的同时融入本地生活。祈福新邨夜市里,Livehouse的电子乐与糖水铺的瓷勺声交织,151家国际首店与广式老字号比邻而居,形成独特的“混血生态”。
受访者 供图这里没有刻意的“外宾通道”,但服务已自然渗透:猎德街区的国际幼儿园、医院与本地设施共享资源,双语标识如空气般无形存在。外籍居民David感叹:“在社区就能享受跨境医疗服务,还能在粤语故事会学方言,这种‘无痕融合’让人安心。”
受访者 供图文化浸润通过市井生活实现:国际邻里节上,外籍居民包粽子、弹古琴;猎德街“羊城消费新八景”活动中,从中外居民共划龙舟到非遗体验,跨文化对话在烟火气中自然发生。
场景三:青年活力型社区点燃潮能量
在鹤龙街广州设计之都,依据市级“青年活力型”生活圈指引精心策划的涵盖文化、美食、亲子、音乐、艺术多个维度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季”系列活动正轮番开展,围绕“城市里的公园,公园里的运动场”主题,新建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滑板场等户外运动设施,以及新引入的互动光电装置、动感单车等智慧健身项目投入使用,进一步拓展了居民的休闲生活场景。
场景四:综合市民型社区成个体工商户“加油站”
海珠区江南西路的胖成餐饮店曾因资金困境濒临倒闭,依托于广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生态圈共建联盟”的协同机制,农行广州城南支行主动对接,为其提供了周转资金并协助办理社保开户等服务,帮助小店重焕生机,成为街坊们喜爱的“味蕾乐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涛表示,广州率先发布《建设指引》和《专项规划》,是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广州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广州已构建起“幸福半径同心圆”及“四个一”工作体系,通过“一个生态圈、一套文件保障、一张云图赋能、一个项目库孵化”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在21个试点区域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广州市商务局将根据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四个一”工作体系落地见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让“一刻钟幸福圈”成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