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COP30的中国样本:海辰以长时储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确定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11月10日至21日,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举行。时值《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各国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关键节点,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COP30 承载着评估全球气候行动进展、推动实现 1.5℃温控目标的重任,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平台,汇聚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及民间力量,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与行动方案。

在COP30大会期间,中国角系列活动成为展示中国气候行动成果与智慧的重要窗口。11月12日,“推动绿色创新合作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高级别边会在中国角举行,此次高级别边会由生态环境部指导、“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承办。

在实现全球温控目标的征程中,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核心路径。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始终是制约其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关键瓶颈。储能技术,特别是能够实现能量跨时空转移的长时储能,正因其在平滑发电波动、支撑电网稳定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评估各国气候行动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夯实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能源基础设施。

其中,作为长时储能领域的创新代表,海辰储能受邀参与“技术创新与本地化应用:助力全球绿色转型”主题讨论环节,分享企业在储能技术创新与本地化实践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展示了中国储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务实行动加速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凭借长时储能技术,海辰储能在全球储能赛道中占据领先地位,并与储能企业共同推动行业向价值竞争转型。依托技术创新的护城河,海辰储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也让其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样本。

绿色转型下的创新驱动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气候行动已不仅是环境议题,它同时关乎着经济、社会和地方治理。而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这其中,创新与开放合作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方向。

中企在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绿色投资成绩斐然。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提升了近40%。值得一提的是,绿色转型不仅是能源替换,更是科技、产业和全球合作模式的整体转变。

可再生能源规模应用带来的稳定性难题,令储能技术这一解决方式,从新能源的配角赛道走到了如今的C位。尤其是中国新型储能近年来快速发展,企业通过多技术路线布局迅速在全球市场扩张。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中国储能企业正在以技术输出、标准输出、产业共建的模式,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推动力。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绿色储能先锋之一,海辰储能以全场景一体化储能解决方案商与服务商的定位,持续突破行业技术边界,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让绿色能源惠及全球人类”,是海辰储能的核心使命。

更智能、更长效的储能电池,是当前行业亟需解决的痛点。随着全球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与风光等绿电的大规模接入,其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何保证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成为制约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关键瓶颈。面对这一行业共性挑战,海辰储能始终专注于储能技术的深度研发与全球能源转型的实践应用。通过在大容量电芯、系统集成等长时储能关键领域的持续突破,海辰储能积极回应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

三年前(2022年),当280Ah电池逐渐迭代为314Ah电池时,‌海辰储能已前瞻性布局长时储能技术,率先启动∞Cell 1175Ah大容量电池研发‌,后来衍生出587Ah产品,形成覆盖2~8小时场景的差异化产品矩阵,实现技术迭代与市场突围。

“长时储能正成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其能够跨越昼夜乃至更长时间周期,有效解决能源供需错配问题,是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保障全社会持续使用绿色电力的重要基石。”海辰储能投资发展总监王昊在上述分享中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高能耗场景,长时储能在数据中心领域应用也有了全新突破。海辰储能于今年9月发布 AIDC储能解决方案,这将为数据中心提供高稳定性与高效率的绿色电力支撑。由此可见,当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之际,长时储能的技术突破,将对实现全球1.5℃温控目标带来显著助力。

在全球化布局中践行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从单纯的产品出海,迈向更高维度的生态出海。国际能源署(IEA)测算,要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全球储能装机需在2030年前达到6.1太瓦时,较2025年还有近36倍增长空间。

自2022年发力海外市场以来,海辰储能便以“国际化、一体化、品牌化”路径,目标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与当地市场共同成长,实现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转变。目前,海辰储能正以“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 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以全场景定制化储能的技术方案在多元应用场景的落地与规模化发展。

海辰储能通过四大维度实现本地化战略的落地实践。

具体而言,首先是制造本地化,在中国厦门、重庆、山东,美国得州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净生产、快速交付并更受当地认可;其次是市场多元化,业务从中国、北美、欧洲等核心大市场逐步拓展到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型区域,灵活响应不同需求;第三是服务就近化,在美国、欧洲、大洋洲部署本地服务和营销团队,设立服务网点,专人跟进确保快速响应;以及供应链协同,一方面与中国产业链伙伴深度合作严控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配备专业团队确保符合各地产业政策和ESG标准,与区域发展同步。

例如,在美国得州,面对55度极端高温、飓风和强风暴等恶劣条件,部署的600兆瓦时液冷储能系统在本地技术团队全天候支持下始终保持稳定运行,展现系统高可靠性和本地化服务优势。

这些经验表明,真正的绿色发展需立足当地、服务当地,通过技术落地和深度协作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这也正如王昊在COP30上所分享的理念,“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真正的创新应以落地应用和改善民生为目标。”

针对能源平权的可持续发展议题,海辰储能推出户用储能方案HeroEE,以依托自研电池,与光伏、逆变器等设备深度集成的解决方案,在过去两年内,为坦桑尼亚、肯尼亚、柬埔寨等国家的居民带来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正是通过构建本地化的供应链、人才与服务体系,海辰储能让储能技术更好地适应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与政策法规,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责任与担当。这种超出产品的价值共创,正在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发展生态。

同时,海辰储能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与综合实力也获得了多项国际权威认可。今年4月,海辰储能首次参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评级即获最高管理级别(B级),并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审查,成为国内首批获其目标批准的储能企业之一。在EcoVadis企业社会责任评级中,海辰储能首次参评即取得80分的高分,荣获“金牌”评级。此外,其金融信誉与项目可靠性亦获国际权威研究机构PV Tech Research认可,在可融资性评级中获“A”级评价。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印证了海辰储能在环境管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全面领先,也凸显了其在全球储能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引领作用。

在全球能源转型之下,储能行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链协同、区域合作。海辰储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2025年全球第二的出货量、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在于其通过“技术创新+本地化生态”的双轮驱动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盈利、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企业价值与行业价值共生,既是企业自身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出发点,也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随着中国在储能等领域的技术持续突破,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深化,包括海辰储能在内的中国企业,将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 “中国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COP30的中国样本:海辰以长时储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