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直通两会丨讲起治沙,这位来自辽宁的代表数次哽咽

转自:中国环境网

“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风沙打到脸上生疼、刮进嘴里没法吃饭的感觉。”全国人大代表王秀英是一名在基层深耕30年的农技推广人员,她的家乡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的南部,是农牧交错带上的典型生态区。在那里,曾经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无风三尺土,有风日打灯”,说的是风沙弥漫,白天也需要点灯。

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积占彰武全县总面积的96%,大风带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城。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1952年,中国的第一个治理风沙的科研机构在彰武县设立。

王秀英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树。讲起小时候的经历,王秀英数次哽咽 “那时候一般用牛车或者马车往山上拉树,有次车轮往下滑,差点砸到我父亲身上。那时候治沙真的很难。”说到这,她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靠着一代代人的努力,彰武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他们探索实施的“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使得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降低,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治沙的同时,彰武也没有忘记致富。彰武适合种植花生、地瓜这类地下果实的无茬作物,但是连年种植会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王秀英走遍了彰武北部各个乡镇,一开始老百姓们还不理解:“不种花生、地瓜,种玉米、豆子,风沙一打出苗难,保苗更难,收成能行吗?”

后来,王秀英借助“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为乡亲们送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去年秋天,村民们把农民丰收节的舞台搬到了大丰收的玉米地里,“我身在其中,真切地看到了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感受到绿色发展给乡亲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王秀英很是高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直通两会丨讲起治沙,这位来自辽宁的代表数次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