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赣鄱大地依旧涌动着开放发展的热潮。11月15日,伴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长鸣,一列满载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服装等货物的中欧班列,在南昌海关所属赣江新区海关的高效监管下,从南昌国际陆港缓缓启程。这趟班列将经由二连浩特口岸出境,驰骋约2600公里,预计15天后抵达俄罗斯谢利亚季诺。站场内,赣江新区海关物流监控一科科长肖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物流数据,确保这列“钢铁驼队”顺利驶向远方。
南昌国际陆港于2022年6月28日正式开通运行,迅速成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如今,这里已构建起“中欧班列+铁海联运”双轮驱动、协同并进的立体化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不仅先后开通了12条直达欧洲、中亚的中欧班列线路,还同步运营着12条衔接港口的铁海联运外贸班列。铁海联运网络覆盖宁波、厦门、深圳、广州等东南沿海主要港口,而中欧班列则保持稳定开行态势。如今,平均每天有5趟满载“江西制造”的外贸班列从这里鸣笛出发,驶向全球各地。其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数量、到发标箱数均稳居全省首位,更凭借卓越的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成功获评全国首批“5A级陆港”。
这支日夜不息、连接南昌与广阔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日益繁忙,是南昌市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
事实上“钢铁驼队”承载的,不仅是日益增长的货量,更是南昌乃至江西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过去,通过班列出口的货物多以服装、日用小商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今,随着南昌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用电器、太阳能电池组件、电子信息产品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江西制造”“南昌制造”正逐渐成为出口的主流。这些产品对供应链稳定性、通关便利化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全力服务高水平开放,赣江新区海关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先后落地“铁路快通”“直装直提”“铁海联运+联运中转”等改革举措,全程动态监控货物的抵港、理货、申报、查验、放行、提离等信息,实现班列查验“零延时”、通关“零延误”、企业“少跑路”、运行“无阻滞”,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货物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南昌国际陆港口岸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的集中体现。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南昌国际陆港已累计开行外贸班列1694列,到发标箱11.55万箱,货值约205.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1%、10.39%和8.92%。
目前,通过南昌国际陆港进出口的货物已覆盖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南昌国际陆港不仅高效服务着江西省内359家生产型外贸企业,还吸引了周边省份152家外贸企业由此“借船出海”,其中包括江铃汽车、比亚迪汽车、晶科能源、晶昊盐化、抚州永冠科技、TCL空调等行业龙头企业。南昌国际陆港已成为区域重点产业和优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核心物流通道和战略支点,为南昌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开放的步伐永不停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为南昌市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站在“十五五”时期的新起点,展望未来,肖成和他的同事们信心满怀,也深感责任重大。肖成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向‘智’借力,不断提升风险研判能力和智能化监管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南昌国际陆港能级再提升,为南昌加速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贡献海关力量。”
可以预见,随着南昌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支驰骋于亚欧大陆间的“钢铁驼队”必将更加繁忙,引擎更加强劲,牵引着英雄城南昌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刘晶晶 洪观新闻记者 张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