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紧闭心门到按下生活“播放键”

  晨光穿过江苏省新沂市一所学校教学楼旁的桂花树,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一簇簇桂花散发出的幽雅香气弥漫整个校园。

  13岁的小萱(化名)背着新书包,走进刚刚熟悉的校园。她坐在新教室里时,脊背挺得笔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黑板。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犹豫片刻,缓缓举起了右手——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对她而言却意味着一场艰难的破冰之旅。

  4个月前,小萱遭遇一场令人痛心的侵害。案件虽然顺利进入办案程序,但小萱的心灵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该案承办检察官刘静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萱时的情景:“女孩缩在病房角落,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眼里没有光彩。”

  从此,小萱的生活仿佛被按下“静音键”。本来就敏感的她,再也发不出清脆的笑声。更令人揪心的是,案件相关信息的不慎泄露,像一块巨石压在这个刚上初中的女孩心上。

  “那段时间,她总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小萱的母亲红着眼眶说,“有时半夜会听到她做噩梦时的哭喊,早上会发现她把枕头哭湿了一大片。”强烈的厌学情绪如影随形,小萱开始频繁请假,最后发展到拒绝走出家门,学校只得给她办理了休学手续。

  “未成年人案件从来不是‘办结了事’。”新沂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刘静说,“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走完司法程序,而不帮助小萱走出心理阴影、重返校园,这场伤害可能会伴随她一生。”

  新沂市检察院迅速启动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机制。在“向阳花·向未来”未成年人综合履职中心,小萱有了自己的专属档案编号。考虑到她的特殊状况,该院特别安排了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新沂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田晓晴介入案件,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小萱开展心理干预。

  第一次心理干预的场景令人忧心。在精心布置的沙盘治疗室里,小萱全程紧抿嘴唇,目光呆滞地盯着地板上的木纹,无论怎么引导都不愿开口。细心的田晓晴没有急着追问,而是取出画笔和画纸轻轻推到她面前:“随便画点什么吧,不一定要画得很好。”经过漫长的沉默,小萱终于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一间门窗紧闭的小房子,房子周围布满杂乱的黑线,远处还有个模糊的人影背对画面。

  基于专业评估,心理帮扶团队制定了系统的干预方案,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每周安排一次心理疏导,从“聊最近看的漫画”到“分享最喜欢的零食”,逐渐打开小萱的心扉。第4次会谈时,小萱终于吐露心声:“我不想回原来的学校,同学们看我的眼神怪怪的……好像我做了什么坏事。”

  转学成为帮助小萱重启生活的关键一步。新沂市检察院立即与市教育局召开联席会议,提交了详细的心理评估报告和案件情况说明。教育局开辟绿色通道,最终在开学前一周成功为小萱协调到一所师资较强、校风良好的中学。

  在后续走访中,刘静发现小萱的父母早年离异,母亲边工作边照顾小萱,精力不济,父亲对孩子的关注严重不足。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十分窘迫。刘静立即将司法救助线索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启动快速申请通道,很快,司法救助金发放到位。

  家庭支持系统的重建,比任何外部干预都更重要。刘静和田晓晴还专门邀请小萱的父母来到“向阳花·向未来”亲职教育基地,由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对二人开展针对性辅导。令人欣慰的是,小萱的父母虽然已经离异,但为了孩子开始重新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他们参加亲子工作坊,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沟通、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

  转变悄然发生。小萱的母亲在最近一次回访中展示手机里的照片:“看,这是她上周参加班级活动的照片,虽然还是不太爱笑,但至少愿意参与了。”

  不久前,检察官刘静收到一条特别的微信消息,是小萱妈妈发来的课堂视频片段。画面中,穿着校服的小萱站在讲台前,声音虽然不大但清晰地讲解着数学解题思路。视频最后几秒,捕捉到她嘴角微微上扬的瞬间。

  那个曾经紧闭心门的少女,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按下生活的“播放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紧闭心门到按下生活“播放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