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刻内涵?“投资于人”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应重点聚焦哪些关键领域?“十五五”时期,如何立足“以人为本”扩大内需、增进民生福祉?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民生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作者迟福林接受本报专访,围绕上述议题进行探讨。

中青报·中青网:在您看来,什么是“民生大国”?如何理解以贯彻“民生为大”的发展理念建设民生大国?

迟福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最近,我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民生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一书中提出:建设民生大国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发展阶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短缺经济到消费新时代的历史性提升。经济大国、开放大国建设既为民生大国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又促进民生大国建设进程。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在物质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更好的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型消费需求日益凸显,城乡居民的公共需求、服务型需求、发展型需求、新型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这对民生大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和《建议》都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并就着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出了重要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将有效缓解短期增长压力、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为加快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模式提供重要条件,也将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在全球和区域合作中增强战略优势。

中青报·中青网:《建议》提到,“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凸显了更加重视民生的导向。您认为“投资于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应重点聚焦哪些领域?

迟福林:落实“民生为大”,关键在于全面“投资于人”。“投资于人”虽然是一种间接投入,但它是撬动投资效率的核心杠杆。当资本流向人的能力培养、潜能激发与价值实现时,能激发出14亿多人的潜能,创造出远超资金本身的乘数效应。

进入新发展阶段,“投资于人”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结合点。落实“民生为大”,需要找准“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的结合点。我认为,“投资于人”要重点聚焦形成人力资本和保障社会公平的关键领域。比如,未来,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区建设等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相连的领域,投资空间仍然较大。

中青报·中青网:如何找准“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的结合点,深化“投资于人”的结构性改革?

迟福林:我认为,未来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投资于人”的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不仅是“投资于人”的主要载体,更是“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的重要结合点。据初步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大概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

第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建议》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方面提出的重要目标。

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议》明确,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我在书中建议,要将实现居民收入“两个倍增”作为“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任务,即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居民收入倍增。

中青报·中青网: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您认为提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抓手是什么?“十五五”时期,如何通过“以人为本”扩大内需?

迟福林:从经济生活的实际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还面临着消费与投资、城市化与工业化、政府与市场等方面的某些结构性矛盾掣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依托。“十五五”时期,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以全面深化改革尽快破解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消费与投资实现良性互动,供给与需求的大循环才有基础。

第二,扩大消费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关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曾撰写出版改革研究报告《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书中的基本观点是,投资与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条件。在短缺经济时代,投资是关键,有多少投资就有多少消费,投资决定增长;进入新发展阶段,消费是关键,是投资的基础,扩大消费对拉动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要重在建设以服务型消费为重点的中国消费大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达到60%-70%后将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发展趋势看,我国仍有10-15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存量消费市场不同,中国14亿多人口的巨大新增服务型消费大市场,将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将成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新动力。

第三,以结构性改革破解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紧密结合。

此外,要以消费结构升级创造新的投资需求。一方面,传统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另一方面,在教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要以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带动与服务型消费相适应的有效投资,提升服务供给质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