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师,我们的辣椒苗木长不大,叶子总是发黄枯死,这可怎么办?”
“别着急,很可能是病毒病,我这两天就抽空去现场看看……”近日,接到电话那头农户的求助,宁德市农业农村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袁韬语气温和、笃定。
这样的对话,在袁韬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已重复了不知多少次。
1992年,袁韬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宁德,进入农业局工作。来自农村的他深知“靠天吃饭”的艰辛,也更明白科技对农业转型的关键作用。从此,他一头扎进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一线,把课堂搬到田埂上,从辣椒苗黄叶到葡萄棚架搭建,从冬季果园修剪到大棚蔬菜轮作,农民遇到什么难题,他都想方设法解决。
2013年,周宁县云埔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连续多年亏损。当时,合作社主要种植露天花椰菜、莴苣等,受气候多变和市场波动影响,效益极不稳定。袁韬挂钩服务后,引进适合高山气候的福宝黄皮椒、浙茄1号等优质新品种,指导科学轮作,并协助争取相关资金支持。
起初,不少农户心存顾虑:“建大棚投入大,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袁韬对此积极带头示范种植、组织座谈交流、手把手教技术、一笔笔算细账,打消大伙的疑虑。2014年,合作社终于扭亏为盈;到2016年,年产值已突破2100万元。如今,基地面积扩展至六七百亩,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社,社长李孙发至今仍与袁韬保持密切联系。
多年来,袁韬先后为16个村镇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帮助福安穆云乡发展猕猴桃产业、霞浦大坪村实施柚子品种改良、寿宁武曲镇推广“红美人”柑橘……他的身影,早已成为闽东田野上一道熟悉的风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袁韬深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他每年参与4至5场农业技术培训,累计培养新农人500余名;悉心指导缪文钦、缪带弟等返乡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帮助他们争取补贴、对接资源,协调各类帮扶资金超100万元。他也常对这些年轻人说:“种地不容易,但只要全身心投入,土地终会给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