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颖
由岭南文化名人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下简称《黄河》),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以其博大的精神气势、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卓越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问世之初便以灵魂的怒吼振聋发聩,并以其民族个性和国家责任,在海外华人中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获得广泛认同,风靡全国,蜚声海外,传唱至今。《黄河》八十多年间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台,凝聚华夏,感召世界,在海内外华人音乐活动中占有特殊地位,成为以音乐激发民族自豪感、提振民族自信心、抒发对黄河文明的眷念之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的崇高典范,可谓跨世纪的艺术奇观和传播奇观。
本文从传播史角度,追溯其八十多年轨迹,梳理社会影响,解读历史作用,阐明现实意义。
人民音乐家与时代的歌者
冼星海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光未然亦被人称为“时代的歌者”,二人因抗战而结识且有过多次合作。他们最后一次合作的《黄河》成为抗战的一面旗帜,成为二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出生在澳门渔船上的冼星海极具音乐天赋,在外祖父和妈妈的歌声、箫声和螺号声中度过了童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获得过“南国箫手”的美称。其后就读于北大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再赴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学成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投身延安革命行列,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这部旷世之作。
诗人光未然的《黄河吟》将黄河形象与祖国命运、人民悲欢熔铸为一体,成功地以“黄河”为具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魄、气质和伟力,堪称“民族史诗”。冼星海根据光未然《黄河吟》的诗句谱写为《黄河大合唱》,开创了中国第一部新型的、大型的抗日救亡歌曲,被誉为里程碑式的音乐史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部由诗人与作曲家心灵交汇而诞生的合作巨制,在延安震撼问世,以黄河之势汇聚时代呼声,以音乐之力迸发民族怒吼,其回响振聋发聩,成为抗战时期最具动员力的声音之一。
经典化过程中的传播
《黄河》诞生后,由于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日后演出的专业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如冼星海就有为合唱队“量身定做”的“延安版”,为《黄河》的专业化、国际化而修订的“莫斯科版”。新中国成立后的“李焕之版”、“中央乐团版”等演出本则是分别在冼星海两个版本的基础上,考虑到演出团体的专业性和艺术性、《黄河》受众的接受水平等而做的修订。一部大合唱衍生多版,史所罕见,足见其不朽生命力。
同时,经典也在不断被建构。以《黄河》为原型进行艺术改编的现象,堪称20世纪艺术创作领域的奇观。《黄河》为各类艺术形式提供了可资不断开掘、诠释、演绎、生发的“母体”,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广涉器乐、舞蹈、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其中以“钢琴协奏曲《黄河》”影响最大。多样化、跨媒介的艺术呈现,展示了这部经典的艺术流变,构成了《黄河》传播史的重要一面。
《黄河》的广场与剧场传播
《黄河》的传播首先是以大合唱的形式,由演唱者、指挥者以及演奏者向听众直接传播的,是面对面、近距离的、广场或剧场的口耳相传。这种人际传播以自然的声讯传播、体语传播,直达受众心底,具有传播的透明性,传必求通,现场效应强烈,往往台上台下人心震撼,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歌咏这一中国独特的群众歌唱活动,显示出“其入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的传播效果。
(一)《黄河》在内地的传播。《黄河》在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发挥了宣传大众、鼓舞大众、唤起大众的巨大作用;《黄河》传唱于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但它没有被搁置在历史的“河床”上,而是作为最受欢迎的保留曲目传唱至今,从广场唱到殿堂,从殿堂唱到广场,群众歌咏浪潮迭起,黄河精神代代相传。
(二)《黄河》在港澳台地区的传播。一部《黄河》,连接了中华儿女的心,它冲破壁垒,唤起认同,凝聚人心,“黄河情”激荡香江、濠江和宝岛。
(三)《黄河》在国外的传播。《黄河》在国外传播的深广程度不亚于国内,在苏联、东欧、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皆闻《黄河》,其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型民族音乐史诗《黄河》不论在广场还是殿堂,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往往作为音乐会的压轴节目,将音乐会推向高潮,而且往往在谢幕时出现台上台下共唱《黄河》的震撼场面。
《黄河》的大众媒介传播
大众媒介在对《黄河》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黄河》的印刷出版。《黄河》问世后得到迅速传播,除出版社杂志社争相印发之外,全国各地的宣传队、文工团、合唱团等演唱《黄河》的油印本和油印《黄河》中的单曲不计其数,它们与正式出版物一起,成为《黄河》传播史上的重要媒介。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应人民群众演出需求,一版再版,而各地社团演出仍然需要大量的油印和复印。为了教育下一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黄河》的单曲被选入教材。
(二)各时期有关《黄河》的声像和电子媒介传播。《黄河》的唱片出版发行蔚为大观,制作发行《黄河》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唱片公司、音像出版社众多,版本不断推新。录音和播放技术,一次又一次丰富了传播媒介,《黄河》借助电子媒介远播海内外,传播力度和广度大为提升,受众可便捷反复欣赏。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在传播《黄河》时,充分发挥了听觉与视听媒介的感官优势,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电台、电视台纷纷开设专栏、制作特别节目,并反复播出,让黄河的壮阔与澎湃随电波深入千家万户。互联网有关《黄河》的文字信息和影像信息的传播、复制、转发之快,点击、播放之多,更是为这一经典作品传播赋能。
(三)八十多年来,纪念《黄河》的活动贯穿其传播史,且始终有多元媒体参与。仪式化的场景把人们“召集”在一起,召唤力与认同感远胜寻常。进入新世纪,传播渠道更宽、媒介联动更强:网络众筹、学习强国平台、全媒体推广……合力让《黄河》的声浪持续放大。
《黄河》的影响
八十多载春秋,《黄河》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台,以她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激荡着中华儿女,凝聚着炎黄子孙,也感召着外国友人,最广泛、最深入、最持续地传唱着悠久灿烂的黄河文明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和精神,在世纪更替的八十年间成为“咏流传”的经典,影响深远。
(一)民族救亡语境下唤起中华儿女。《黄河》这部包含着政治诉求、以民族解放作为最终理想目标而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诞生在历史的风暴中。它发出的中华民族灵魂的怒吼,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有力地推动了团结抗日形势的发展,成为抗战中的一面旗帜,影响巨大。
(二)民族认同语境下凝聚炎黄子孙。《黄河》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部代表着“民族魂”的杰作。《黄河》在词作家、音乐家奋笔疾书的生成过程中艺术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强烈地反映了民族解放这一崇高的价值取向。《黄河》象征民族大义,象征自强不息的情结,也象征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这足以解释海外华人为何一闻《黄河》即热血沸腾,表现出对《黄河》经典象征意义的高度认同和强烈共鸣。
(三)民族自强语境下感召国际友人。《黄河》诉说了民族的苦难和抗争,表现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歌颂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所有向往和平者,都能从中体认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黄河》也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加入了合唱,成为《黄河》传播史上的一道风景。
纵观《黄河》传播史,一个凸显的现象是历史风暴的巨大推动,历史风暴使其在由一个文本经典成为一个社会经典的过程中不断被建构。它的经典化过程,必然与政治、历史有着紧密的关系。《黄河》代表民族大义,代表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情结、代表一个永恒的家园。这足以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聆听到《黄河》,总会热血沸腾,表现出对《黄河》经典象征意义的高度认同和强烈共鸣。根据《黄河》改编的系列器乐作品、舞蹈作品、美术作品,以及演绎出的影视剧等,无不表现出对《黄河》象征符号的自觉认证,都凝聚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折射特殊年代激情,彰显恒久认同。而且这类作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同样可以点燃新世纪青年人的激情,再现《黄河》所寓顽强不屈、铮铮铁骨与共渡危艰的力量,并诠释了一个重要概念——传承。
《黄河》,这部富有时代性与民族性、抒情性与戏剧性、音乐性与歌唱性的鸿篇巨制,贯注浓烈爱国情愫与人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音乐史诗,故其文本一直是专业工作者研究的对象。综上,《黄河》八十年传播史对于坚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动岭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作者是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讲师)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