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白鹤起舞 天下永春

似刚非刚,似柔非柔。

刚柔并济,德武合一。

这是世人对永春白鹤拳的高度赞誉。

永春古称桃源,人文鼎盛,四季如春,是世界白鹤拳的发源地。从300年前民间奇女子方七娘从鹤舞中悟道,创立白鹤拳,历代拳师不断借鉴、融合各种拳术之长,传承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白鹤拳的威名与品牌影响力,长盛不衰。

至今,在永春城乡、林间、泽畔、田头、厝边、广场……到处可见白鹤拳弟子矫健的身影。鹤鸣长空,天朗气清人精神,一幅幸福美好的山城和谐生活画卷!

从闽中之地永春,这只白鹤,飞过海峡,翱翔宝岛台湾;飞向南方,劲舞于南粤、港澳和东南亚,因谐音而被称为咏春拳;飞往琉球,展翅东瀛,演变为空手道;飞越重洋,现身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吸引全球各地的拳术爱好者……

中华武术文化是独具魅力的国粹,与中医、书法、茶道并享盛誉。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兼具健身、防身和文化传承功能,其“止戈为武”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数千年历史中,武术对中国人小到强身健体,大到保家卫国,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武术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中国人的精神张力,塑造出优良的形象气质。

国运兴,则武术兴。武术兴,则人民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自古以来,拳道和茶道、医道、书道、香道等,陪伴中国人的生活,既提供现实的功能,更提升精神的境界,如练武以强身,更修身,品茗怡情,亦清修,都从现实出发,指向更高的精神维度和心灵高度。

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白鹤拳,十分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哲学强调的阴阳相辅之道。刚与柔,虚与实,奇与正,如影随形,如日和月,在互生互动中,创造出一个变化的世界、丰盈的世界。

白鹤拳之技法,从白鹤灵动的舞姿中受到启发,获得内在的灵感,又融合了少林等拳法的劲道,具有深沉的内在力量,攻守皆宜,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因而备受中外人士青睐。1929年8月,应侨领陈嘉庚先生邀请,以潘世讽、潘孝德为首的“闽南国术团”从永春翁公祠出发,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回献技一年,获得南洋各界盛赞,一雪“东亚病夫”之耻,点燃激发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部分拳师留驻南洋设馆授徒,使白鹤拳影响进一步扩大。“永春拳,无烧也拉囵”(永春白鹤拳,厉害得很)的美名,更加远播海内外。

永春白鹤拳随永春拳师走向五洲,风靡世界,和永春的老醋、芦柑、香道,以及余光中的乡愁诗一道,构成永春识别度颇高的名片。永春上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白鹤拳,大力传承发展白鹤拳,使这一古老的武术文化,不断展现新活力,焕发新光彩,这是社会各界、国内国际欣然看到的好事。

中国武术界古来有“南拳北腿”的说法,福建是南拳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河南少林寺是天下少林拳之正源,而在八闽大地,从福清到莆田、泉州、漳州的深山,就有多个南少林,与之相辅的是南少林武术历史上在这些地方长盛不衰,金庸的小说里就描写了莆田历史上的南拳传奇,武侠电影《南拳王》的多个场景亦在莆田拍摄,这些都证明了福建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如今在福建民间,仍盛行永春白鹤拳、泉州五祖拳、福州鹤拳、地术拳、龙桩拳、虎桩拳和连城拳,这些拳术合称福建七大拳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相关部门的重视与保护。

在1000多年科举史上,福建福州、兴化、泉州三府,进士数都列全国前十,足见我们这个东南边陲省份文教之兴隆,整体上配得上“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与崇文之风相得益彰的是,福建尚武精神,也是颇有传统的。早在宋神宗时的1076年,同科文武状元皆出自福建,文状元徐铎,武状元薛奕,都是莆田人。文武状元同出一地,堪称奇观,宋神宗赞叹“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明清之际,福建籍总兵、提督比比皆是,泉州俞大猷世袭千户,还是武进士,著有《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武学名作,在16世纪中叶曾长期奋战在抗倭一线,为保国护民、捍卫中国海疆作出历史性贡献。施琅、甘国宝、陈化成等一批闽籍总兵,亦曾威震华夷,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立下卓越功勋。现代以来,叶飞、刘亚楼、杨成武等闽籍将军,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不少闽籍健儿苦练拳脚,在全国武术大赛上勇夺桂冠。

以拳会友,以武致和。

白鹤起舞,天下永春。

承载着智慧、勇气、乡愁与300年文化积淀的白鹤拳,欣逢国运蒸蒸日上的时代。但愿在清明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永春白鹤拳振翅九霄,翱翔长天,舞出新姿态,飞向新高度,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健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白鹤起舞 天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