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聆听新时代的长城叙事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聆听新时代的长城叙事

——一场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对话

张家口大境门。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2024年8月10日拍摄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昊摄

编者按 长城,是燕赵大地上最巍峨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其所蕴含的精神已深深融入燕赵儿女血脉基因中。在文明对话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关于“交流与融合”的新故事,这关乎长城自身的形象重塑,更关系到我们怎样向世界呈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

数字化背景下,运用新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破圈”传播,不断推进长城融入现代生活、构建吸引全球游客的文旅体验,体现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探索。尤为重要的是,更需深入挖掘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独特价值,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深度契合。

11月15日,第三届“长城之约”全球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在保定市涞源县举办。本刊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相关话题,对话省内外相关长城专家,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思考、中国经验。

主持人:龚正龙

嘉 宾:

席建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党安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瑞芳 河北经贸大学长城文化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建永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潮洛檬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郭 颖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副馆长

话题一 历史维度

——提炼价值内涵,在“多元一体”格局中重塑长城认知

主持人:长城是防御工事,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从“多元一体”的视角重新阐释长城,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席建超:长城价值被归纳为建筑遗产、文化景观、精神象征与历史传承四个层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对长城的价值进行系统性认知尤为重要。从历史地理学中的“缝合线”理论切入,有助于重新认识长城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强调边界并非绝对的“墙”,而是具有“渗透性”与“互动性”的“膜”。作为一条充满张力的“历史缝合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

长城是一项旨在将无序引导至有序、可控的宏大空间治理工程。首先,长城关隘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民族进行官方“交往”的指定通道与调节“阀门”。其次,这一空间结构深刻重塑了不同民族的互动模式。因此,长城的建筑遗产价值展现了中华文明通过建构空间秩序创造可控“交往界面”的政治智慧。

长城催生跨区域经济“交流”功能。地理上,长城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此线两侧形成了差异显著却高度互补的经济模式:东南主要是农耕区,出产粮食、丝绸、铁器;西北主要是游牧与渔猎区,盛产马匹、皮毛、畜产品。这种生产方式的差异,形成经济上的“共生关系”。

长城地带,是催生新文化形态与生命共同体的“熔融带”。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曾越过长城,建立政权或入主中原,并为中华文化注入雄健、开放的元素。中原地区历代王朝为戍边屯垦,向长城沿线大量移民。这些汉族军民与北方民族长期杂居共处,其生活方式、风俗乃至血缘都发生了深刻的“边地化”。这种在长城脚下形成的、兼具南北文化特质的“边地社会”,是民族交融最生动、最基层的社会学缩影。

历史上,河北段长城是农耕文明与北方民族互动最频繁、深刻的典型区域。交往层面,山海关、喜峰口是军事与政治博弈的前沿。交流层面,此地“马市”贸易是经济关系的重要枢纽。交融层面,燕赵文化本身即是南北融合的鲜明体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河北段应定位为“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叙事的核心展示区。建设应超越遗迹展示,通过数字化、专题博物馆等多元手段,生动呈现“缝合线”上的历史进程,使其成为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实体课堂”,并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

程瑞芳: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它不是一条孤立的线,而是一个综合的军事防御网络体系,具有严格的运行系统和管理制度。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保障领域和安全而实施的一项有组织、有规模、有标准的政治工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完善和系统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在其边界处修筑长城,成为军事防御、图强发展的条件。秦汉时期,我国进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阶段,长城得到大规模修筑。秦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的重要产物,见证了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我国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大规模碰撞、交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均不同程度地修筑了长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长城的修筑相伴前行。明朝长城修筑工程浩大,技术水平极大发展。明长城见证了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我国北方农耕、游牧、渔猎、畜牧等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又一次大规模碰撞、交流与融合。

长城是一套不断演进的军事防御体系与国家治理方式,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实现军事、经济、文化碰撞交流的界面与窗口,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长城的修筑标志着一条特殊文化带的兴起与形成,起到了军事防御、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作用,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大一统秩序的建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新时代,长城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文化内涵,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文化地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当下,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趋势,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长城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构建起长城文化遗产价值知识体系和叙事体系,创新文化遗产表达方式,讲好新时代长城故事。

话题二 现实维度

——让遗产“活起来”,推动长城保护和价值重构

主持人:当前,我们如何通过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真正实现长城从“抢救性保护”走向“预防性保护”与“智慧化传承”?我们在立法、修缮与社会参与等方面已建立起哪些系统性机制?

党安荣: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其数字化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信息化应用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虚拟现实(VR)等空间信息技术的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系统研发、保护状况监测、遗产价值挖掘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推广,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更加强调传统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无人机遥感及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持续推进着长城遗产资源数字化调查与研究工作。

自国家文物局于2004年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以来,长城沿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工作。陕西结合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对省域范围的明长城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信息提取,获取明长城遗迹监测数据,总结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监测的技术方法。嘉峪关长城遗产保护委员会针对嘉峪关关城土遗址探索建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预警值,通过监测预警管理,实现预防性保护。相关机构与学者不断探索多种技术方法集成的有效应用,逐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技术方法。

近年来,数字孪生的理念与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景区等领域逐步推进。长城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旨在构建长城文化遗产物理实体的信息模型,并将与长城文化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信息等与信息模型关联,通过对长城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数字化,建立物理空间长城实体与虚拟空间长城模型的映射关系,以便实现长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管理、分析、保护与传承等全业务流程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换言之,数字孪生长城可以让实体长城、数字长城、认知长城三者达成互动集成与协同。

中国已经发展到生态文明与智慧社会的新时代。近年,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发展呈现出“数字孪生”与“智慧传承”的发展趋势,这将促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走向智慧化。

郭建永: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融合自然与人文关系,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军事防御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水平的杰出范例,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现有总长度21196公里,其中明长城8851公里,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县(市、区)。

现存长城沿地形起伏延伸,穿过沙漠和沼泽,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其墙体主要为砖石结构,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其实物遗存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记录着2000多年来建筑技术的进步过程。

河北是国内长城资源保存最完整区段之一。近年来,河北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持续推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比如,率先在全国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立法,制定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长城河北段周边风貌控制导则》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南……长城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还推动形成协同共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

坚持“保护第一”,抓好长城重点段落保护修缮,实施山海关、金山岭等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实施潘家口段长城保护项目,推动长城保护由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京津冀三地文物局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联合协定》……统筹谋划、上下联动,长城保护展现出蓬勃生机。

话题三 交流维度

——构建对话新桥梁,丰富长城文化新叙事

主持人:在推动长城文化传播的今天,应如何构建更具吸引力与共鸣的叙事方式?在跨省协作、民间保护与科技监测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如何通过文物、展陈与国际对话,让长城成为“可感知的民族符号”?

潮洛檬:内蒙古的长城具有长度长、时代序列完整、遗存类型丰富等特点,长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与黑龙江、河北、山西、宁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跨省(机构)协作机制,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路径。2023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长城保护工作会议,河北省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关于加强金界壕联合保护利用的协定》。

内蒙古自治区聘请866名长城保护员,他们扎根当地,成为长城日常巡护的重要力量。组建“马背文物队”“驼峰保护队”“草原神鹰”等特色保护队伍,极大地提升了保护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推动遗址公园建设,提升包头秦长城、呼和浩特明长城遗址公园的整体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打造清水河县老牛湾长城黄河风景旅游区、包头“胡服骑射”文化园、长城诗词碑林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公布10条文物主题游径。

现代科技守护古老遗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实现长城全方位实时监测、精准测绘。数字化建档,通过定制化移动端数据采集工具,详细记录长城本体边界坐标、面积等关键信息,并将数据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库,精准掌握长城保存状况变化。出版明长城卷、东南部战国秦汉长城卷、北魏长城卷等共7部《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多维度讲述长城故事。

从制度设计到技术应用,从专业机构到民间力量,从实体保护到价值传播,内蒙古长城保护工作正构筑起联动各方的生态系统。这些实践充分证明,长城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当代延续与生动体现。

郭颖: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军事防御的宏伟工程,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今年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以丰富展陈为根基,让多元一体文化可视可感。立足长城沿线丰富的文化遗存,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集中呈现长城沿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从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到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再到新时代的守护传承,馆内展陈通过“历史—建筑—精神”三位一体的阐释与展示,让长城不再是孤立的文化遗产,而是贯通古今、凝聚人心的民族符号。

以精品文物为载体,让多元一体脉络可溯可寻。精选长城沿线代表性文物,如汉代青铜扁壶、唐代负重骆驼俑和胡人俑、元代多种文字铜权、清代荷叶双龙纹铜奶壶等,每一件文物都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鲜活例证。通过“文物故事”系列解读,让观众读懂长城如何成为“各民族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持续举办“双墙对话 共筑未来”“长城见证友谊”“京津冀长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国际传播活动”等活动,精心打造“长城文化探秘”特色研学项目,邀请国际友人、外国教师、留学生代表与国内青年共同探讨长城所承载的精神,让世界读懂长城背后的中华文明密码。

以国家公园为引领,共建共享。围绕博物馆及周边建设了“长城风景道”“长城人家”等项目。博物馆与文旅资源紧密对接,注重长城文化阐释的“落地性与传播力”,形成长城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京津冀以及辽宁、河南、山东、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跨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聆听新时代的长城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