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北戏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

  11月14日晚,以“艺韵薪承 芳华北戏”为主题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京津冀教学成果展演在天津津湾大剧院上演。北戏的学生精神抖擞,粉墨登场,亮出拿手好戏。台下的观众鼓起热烈的掌声,为他们表现出的“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而感动。一位戏迷表示:“今天的演出中,学生们武戏表现沉稳有序,一招一式利落不拖沓,功底扎实;文戏颇具韵味,细节处可见其用心沉淀与认真态度。他们通过演出,将京剧艺术推向社会大众,在普及传统艺术的同时,用所学专业服务公众文化生活,既务实又有意义。”时间回拨到一个月之前,10月21日,在怀柔区四渡河村,北戏京津冀教学成果展演在艺术氛围与秋日风光相互交融的柔和情境中正式启幕。北戏学子的演出就像一条细细的丝线,一头牵着校园的艺术,一头连着乡村的烟火,把城乡的秋意连在了一起。

  “艺术点亮乡村”舞蹈演出

  京剧《霍小玉》鄂思蕾(左)饰霍小玉

  评书《杨志卖刀》郭育玮(右)、王俊熙(左)表演

  评剧《夺印》《金沙江畔》选段剧照 王禹尧 演唱

  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

  青年学子粉墨登场 艺韵薪承绽放三地

  “‘艺韵薪承 芳华北戏——北戏京津冀教学成果展’于今年10月21日启动,学校分别在京津冀三地开展系列演出,共计12场,分五大板块:京剧培优折子戏专场、纪念荀慧生诞辰125周年专场、音乐会专场、评剧名段专场、曲艺专场演出。为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每一个角色,学校师生提前半年便投入紧张的筹备与排练。”北戏院长吴蕾介绍,“艺韵薪承”的核心在传承,关键在发展。本次展演不仅是一场立足教学、洋溢青春的艺术盛会,更应成为一次意蕴绵长的文化回响。因此在场次编排、剧目选择上,特别注重名家与新秀同台、经典与创新并举、思政与艺术交融。

  吴蕾表示,此次展演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与音乐的魅力,多角度呈现了学校教学成果与艺术风采,学校还想通过此次展演促进京津冀地区艺术教育的深度合作与交流,这次汇演更是艺术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

  以演促学以演促传 实践舞台培根铸魂

  北戏师生于11月11日、13日、14日三天在天津分别上演了曲艺专场、京剧培优折子戏专场、纪念荀慧生诞辰125周年专场。

  对此,北戏副院长许翠表示,天津是底蕴深厚的戏曲“码头”,也是荀派艺术流传广布的“重镇”,在此展演,既是对荀慧生等前辈艺术家的深切缅怀,也是向当地观众的集中汇报。希望学生们面对天津懂戏、爱戏的观众,全面检验北戏“口传心授”,体系化教学的成果。这样的教学实践,为青年学子创造在传承中创新的机遇,从而达成以教学推动传承、以舞台延续文脉的成效,让年轻的传承者们亲身融入京津冀深厚的艺术土壤,在艺术的传承中塑造人格,锤炼品格,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北戏曲艺系主任张怡认为,这种跨区域交流演出是京津冀文化协同从资源互通迈向人才共育、从单一交流走向生态共建的生动体现,是三地协同培育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有效路径。学校此次组织曲艺系师生赴天津演出,有助于师生拓宽视野,使师生了解更多地方曲艺特色,并将这些特色进行转化融合,以丰富自身的演出内容;另一方面,可借助舞台让师生检验自身的教学与学习成果,弥补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北戏京剧系学生马铭泽坦言,此次来天津演出压力很大。然而,这些压力恰恰成为促使她成长的强劲动力,不仅为自己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观众艺术偏好的宝贵契机,拓宽视野,还能汲取不同地域观众的反馈意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北戏的学生,能到天津这座‘戏曲大码头’登台,让我在深切感受到两地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厚底蕴的同时,还在与天津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让我对京剧艺术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北戏京剧系学生鄂思蕾说道。

  11月4日、19日,评剧名段演唱会在长安大戏院、廊坊丝路艺术中心演出,文华奖得主高闯、王平,评剧名家于海泉、韩立娇等领衔,与北戏中职评剧班新秀同台演绎《乾坤带》《花为媒》等经典剧目选段。从“慢闪秋波”的温婉含情到“宋王爷坐江山”的威严庄重,从“见皇姑”的铿锵激昂到“报花名”的俏皮灵动,行当齐全、流派多元,老中青三代评剧人从课堂教学到舞台引领,“传帮带”接力奋进,践行薪火不息。

  在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同时,近年来,北戏积极以舞台艺术推动青少年思政教育,持续深化办学模式与育人机制,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今年6月,北戏与北京交响乐团达成战略合作。在本次展演中,双方联袂推出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就是“思政+艺术+校企合作”融合的典范之作。

  继往开来挺膺担当 投身文化强国建设

  跨区域展演只是北戏推动京津冀文化艺术协同发展的缩影。北戏长期与天津、河北的艺术职业院校及院团合作,通过舞台资源共享、剧目演出交流等多维度举措,推动三地戏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从2015年起,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天艺学院”)就常组织师生到北戏少儿戏剧场进行演出。今年10月,该校师生又为北京观众带来了他们的节目。

  天艺学院曲艺系主任安冰认为,教师通过参与跨地域互动交流,既能深入体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底蕴,将鲜活的艺术养分反哺教学实践;又能以自身艺术视野的拓展,引领学生突破地域局限,培育出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和时代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该校教师张楠表示,这种跨区域的交流演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曲艺艺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提升了他们扎根传统、融合创新的能力。学生张沐说,京津跨地域演出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不断调整,适应不同地区的观众,打磨表演技艺。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步入“第二个十年”,在三地协同深度发展,文化深度共建等大背景下,对艺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对此,北戏党委书记黄珊珊表示,艺术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在舞台上,是艺术院校育人的重要一环。这次展演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从“学艺”到“演艺”的升华。这次展演也是推动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次务实合作,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探索了新路。为充分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北戏作为区域性戏曲教育高地,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国粹精华,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推动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与此同时,北戏还将携手津冀两地兄弟院校及文艺院团,在师资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等领域深化合作,打破区域壁垒,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为京津冀文化艺术事业注入新动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北戏力量”。 文/顾昕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北戏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