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面对新问题 “头雁”有作为

(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铁岭市昌图县平安堡镇十里村蔬菜种植形成规模。 铁岭市委组织部供图

环境整治后的清河区聂家满族乡西老谷峪村。 本报记者 李波 摄

邢春雨 本报记者 李波

核心提示

一边是部分农民不再将种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有的甚至举家进城;一边是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并以不同方式与农民建立联结。

这些身边的变化,正在深刻改变当下的铁岭农村。人口流失带来了人口老龄化、资源闲置化等问题,同时也给整合集体资源提升使用效率提供了机会。规模化生产在提升对接市场能力、打开农产品出村通道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公共服务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垃圾围村”。

如何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近期,本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村屯,现场看、当面问,深入了解村党组织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做法。

用年轻的思维激活“空心村”

11月3日,重阳节后的第五天。铁岭县李千户镇望宝山村为80岁以上老人准备的重阳节礼物仍然没有发完,一箱豆油和几袋面粉放在村部的出口处,等待着被领取。

“有几位老人进城了,得等家里人回村时再来领。”村党支部副书记郎中野说。

这就是当前铁岭农村的现状。人口流失给农业生产和村屯治理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而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则用自己的方式巧妙作答。

今年44岁的郎中野说,他19岁就驾驶拖拉机在村里旋地,不仅熟悉村里的每一户,还了解每一块地的来龙去脉。作为专业农机手,郎中野尤其擅长合理使用新农具。“每年五六月份,我就跟几个地多的大户一起张罗,组织全村利用无人机进行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作业,用几天的时间把全村的地都‘飞’了。这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还解决了单户作业价格高的问题,平均每亩能省五六元钱。”郎中野说。

在开原市八棵树镇官粮窖村,4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庆伟则用一台履带式收割机破解了村民的难心事。去年秋天雨水特别大,很多稻田地里有积水,村民常用的轮式收割机根本无法下地。吴庆伟和几个组长一商量,第二天就买回来一台能在泥水里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连干40多天,把2000多亩水稻全部抢收了回来。吴庆伟说:“村里老年人多,一家就有十多亩地,他们不可能花24万元钱去买一台收割机。这些事就得年轻人张罗,年轻人敢干,几个人凑点钱就买回来了。把村民着急的事解决了,还落下一台收割机。”

同样,用年轻的思维破解村里发展难题的,还有昌图县七家子镇榆树村党支部书记张振伟,他直接投资建设了一家花生筛选厂。昌图花生品质好,深受市场认可,可当地农民在销售时却无法在价格上体现出优势,这一点,地理位置稍偏的榆树村村民感受更深。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张振伟主动联系花生外贸企业,并按照出口要求建设了筛选厂。在技术上解决了标准化问题,也就打开了昌图花生进入大市场的通道,而融入这条通道的村民,无论是专注于花生种植,还是进厂打工,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7座冷库破局“特产出村”

一个词是“打脸”,一个词是“打冷”。

11月5日,在铁岭市清河区聂家满族乡西老谷峪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张铁军就用这两个词描述了村里发展水果产业时的不易,其画面感极具冲击力。

西老谷峪村位于铁岭东部山区,距离京哈高速公路最近的入口也要40公里,在这样的区位条件下,发展特色产业几乎是村民的唯一选择,而带头人就是63岁的张铁军。1984年退伍回村,1995年担任村主任,2003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来,张铁军一直在做的事就是带领村民把水果产业做大。

先是反复尝试后决定发展水果产业,接下来就带着村民四处学习,到2011年,西老谷峪村已经发展到家家种水果、户户有果园。然而,漫山红果并不意味着增收致富,当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如何对接市场,让“特产出村”就成为村民要面对的新问题。

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施肥用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张铁军做了很多,但困难仍然一个接着一个。

“有一年收果时,一位村民哭着来找我,说水果下不来山。”张铁军边说边拿起两个苹果演示,“卸果时,你不能一手拿两个,两个在一起叫‘打脸’,相互一磕果就坏了。”由于没有作业路,水果从山上往下运时,叽里咣啷地就下来了,坏果太多。张铁军是村民的“主心骨”,他想办法争取资金修作业路,让3500亩标准果园的沟沟岔岔都通上了水泥路。

特产对接市场,特别是在出口时,收购商对质量的把控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大小、色泽、成熟度要一致,甚至对装车时的温度都有要求。张铁军毅然迎难而上,向上级争取项目建了选果厂和7座冷库。

“水果下山后直接装进冷藏车,拉到南方时,水果在车里就发酵了,直冒热气。要想出口到东南亚就必须先进冷库‘打冷’,把水果的温度降到和冷藏车里的温度一致,才能装车。你没有这些冷藏设施,根本就没有收购商上门。”张铁军说。

有了作业路、选果厂、冷库,也就有了生产、加工、运输的核心要素,西老谷峪村的水果产业越做越大。在产业支撑下,村民有活干有钱挣,村集体有了收入,也就有了修路、修沟渠、清理河道、清运垃圾的服务能力。如今的西老谷峪村,绿树白墙、整齐划一,道路通畅、干净整洁,先后被评为铁岭市文明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个原则提升“造血功能”

调兵山市晓南镇泉眼沟村是三村合并的大村,人口总数超过2700人,每年仅在村屯卫生维护、村办自来水运行、防火防汛等方面的支出就在50万元以上。

这是泉眼沟村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同时也是一道经营乡村的考题。答题者就是村党委书记于绍林,他要用有限的资源充分激活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实现自给自足。

11月6日,在泉眼沟村的芦笋产业园,于绍林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营思路。只选农业项目,既要发挥村里土地、人才的资源优势,又得便于村民参与;注重成长性,产品得有广阔市场前景;自找困难,优先选择技术有门槛、回报周期长的项目。

按照这三个原则,村办合作社在2019年流转土地栽种了150亩黑果花楸。两年之后,随着果树进入产果期,这个订单农业项目开始有了回报。“现在正逐渐进入盛果期,合作公司以每斤3元的价格回收,每年都能给村集体带来稳定的收入。”于绍林说。

泉眼沟村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的芦笋产业园,同样是市场前景好、技术有门槛的农业项目。2021年,调兵山市组织各乡镇(街道)到山东考察芦笋产业,回来之后泉眼沟村建起了高标准大棚、建冷鲜库,率先探索“南菜北种”。经过4年时间的培育壮大,芦笋不仅在泉眼沟村扎下了根,还发展成为占地50亩、建有10栋高标准大棚的农业产业园。于绍林说:“自从2023年进入采收期后,我们这个芦笋产业园每年都能给村集体带来十五六万元的收入,在采收季还能给村民提供一些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

超出预期的回报,也让于绍林有了进一步做大芦笋产业的设想。“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投资,发展冷棚芦笋。如果能解决昼夜温差大影响生长的问题,我们就引导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进行种植,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于绍林信心满满。

胡萝卜专业村拒绝“垃圾围村”

在从昌图县城赶往平安堡镇十里村的行程中,离村子越近,对这个胡萝卜种植专业村的感知就越具体。村口门楼上一行大字直接亮明了身份——“中国胡萝卜生产基地”。进村的道路两侧是一栋挨着一栋的塑料大棚,进村之后到处是代收蔬菜的牌匾和存储蔬菜的冷库。

十里村的村民有在房前屋后种菜的传统,其中较为常见的品种就是胡萝卜。由于效益较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00年前后,已经从房前屋后发展到在承包地里大片种植。

2016年,村集体领办成立十里乡情蔬菜专业合作社后,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明确分红办法,引进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的种植品种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现在全村1.2万亩耕地中,设施农业面积达8000亩,年产蔬菜上亿斤。“以前村民卖点儿菜,得主动联系经常来的那几个收购商,由于量小,基本上是由收购商定价。后来规模做起来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收购商主动上门收菜,价格也就越来越合理了。”村党总支书记马春利说。

收购商来了,紧随其后的是垃圾。

“以前村民种胡萝卜,那些胡萝卜缨子都是喂牛喂羊的优质饲料。后来越种面积越大,越种品种越多,产业形成规模后,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就成了大问题。”说到垃圾,马春利的脸上有了难色。

2021年十里村修订了《村规民约》,对垃圾往哪儿倒做了详细约定,其中对农业生产废弃物堆,直接明确了11个村民小组的不同堆放点。

然而,在一年两收甚至三收的十里村,生产旺季垃圾数量之大还是到了几乎无处堆放的地步。为了抢农时,村民往往在蔬菜产量明显下降时就拔秧改种了,可这些正值生长期的辣椒秧、芸豆秧、茄子秧、黄瓜秧根本没法处理,村里只能让村民把荄棵堆到几个大坑里,等晒干之后统一烧掉。同样难以处理的还有烂菜叶和烂萝卜,也得堆到专门的大坑里,烂成泥晒干后用作回填土。

“现在我们村,处理这些垃圾是最大的活,一年费用就得20多万元。”好在村里有产业支撑,马春利说到这笔支出时依然底气十足,“我们有统一运营的合作社,村集体有稳定的收入,我们不仅规定了垃圾往哪儿倒,还有专门的人管、有专门的铲车推,决不能让垃圾把我们的产业拖垮了。”

一辆“四不像”调动共同参与热情

最早认识杨洪伟是在2022年冬天。当时听说开原市八棵树镇太平沟村有一位热心村民,在暴雪过后开着自家的铲车把村路都清理出来了。记者当时与村党支部书记杨洪伟取得了联系,了解到这件事的详情。随后的3年里,记者在杨洪伟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让人深受触动的场景,而主角都是太平沟村的村民。

每年“七一”,村里的党员都要穿上白色半袖、黑色裤子,整整齐齐地围坐在会议室里开会,举着大旗到村中开展义务奉献活动;每当村里举行“三八”妇女节演出、与邻村进行秧歌会演,得知消息的村民就会主动前来帮忙,摆摆桌子、收拾收拾场地;每当村里有修桥、修路的工程,有防火、防汛的行动,总有村民自发参与,有的自带工具,有的开着自家的农用车。

在回答这种凝聚力从何而来时,杨洪伟“搬”出了自家的那辆四不像农用车。“我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个村的村民,我不带头谁带头,有什么活,咱都得先参与进来。我要是两手插兜站在那儿看,村民能干吗?我家那辆四不像常年为村里服务,今天拉点沙子,明天拉点水泥,但我不用村里给加油,也不要村上一分钱。”

在基层,“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太平沟村,党员、村干部、村民小组长遇事抢着上,村民也都跟着上。

今年,太平沟村申请了一个“户户通”道路硬化项目,总长度3000米,其中基础工程部分需村里自筹资金。由于村集体财力有限,有些平整路基、上沙料的活需要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各自负责自家门前的路段。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微信群,把事情跟大家说清楚后,太平沟村的村民全都动起来了,仅用5天时间就把活干完了。“村民你家出钩机,我家负责拉沙子,相互一配合,自家门口的那点活儿轻松完成。有的村民家里没有年轻人,左邻右舍一张罗也都给干了。”说起村民自发参与修路的事,杨洪伟自己都有些感动。

有活真干、有事真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村民。“我们村有位入党积极分子,46岁的女同志,村里有什么事都主动参与,有时候自己不在家就让家属来。”说起村民积极靠近党组织的事,杨洪伟的语调中带着自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面对新问题 “头雁”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