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相组宣
一半搬迁安置“本地人”、一半外来务工“异乡客”,同住一个小区,彼此陌生、诉求多元,怎么办?
街区管严了,商户经营受限;管松了,跨门经营、占道堆物、环境卫生等问题反反复复,治理困境,怎么破?
群众的“急难愁盼”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地方部门多头发动却形成不了合力,怎么解?
处在城镇到城区转型进程中的相城,拥有291个小区,常住人口90.3万、实际服务人口突破100万,复杂区域和超大社区的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以问题为导向,相城区聚焦小区和街区这两个服务居民的最一线和利益矛盾交织的最前沿,同步探索组织和机制创新,找到党建引领复杂区域精细化治理新的撬动点和可能性。
墙内扎根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发挥”
小区是广大居民的生活家园,既是社区治理事务的主要发生地,也是民生诉求的集中承载地,居民生活品质、党员干部作风、政策落实成效均能在此直观体现。当前,相城区正大力推进“一小区一党支部”建设,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推动小区党支部覆盖率从48%提升至97%,业委会(物管会)组建实现100%全覆盖。
“小区党支部不仅‘建起来’,更要‘转起来、强起来’,今年我们专门出台《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质效的若干举措》,明确赋予党支部对业委会人选把关权、物业服务监督权、重大资金使用监督权,让党支部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主心骨’。”相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用“协同”打造“众志成城”。“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搭话”,已成为当下城市邻里关系的一个缩影。荷岸晓风花园是元和街道2020年交付的商品房小区,有很多“新苏州人”在这里定居,而随子女迁居苏州的“老漂族”,因为初来乍到的陌生感,总是感到深深的孤独。“刚来那会儿,人生地不熟的,每天就是闷在家里,出门也不知道去哪。”跟随儿子从外地搬来的张阿姨道出了许多随迁老人的心声。小区党支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治理痛点,以“邻里熟人”为目标,创新推出“幸福合伙人”计划,让每一方参与力量都能“劲往一处使”。如今的日照中心里,声乐课上歌声悠扬,舞蹈课上翩翩起舞,太极拳班更是场场爆满;家乡美食会上,来自天南地北的叔叔阿姨们互相品尝各自家乡的特色小吃,在舌尖上找到了共鸣;“乐活乒乓社”成立后,连一向不爱出门的王大伯都交到了知心球友;小区党支部还组织“退休能人”发挥余热,退休教师开办的“公益英语课”让他们在奉献中实现了自身价值。渐渐地,小区里的陌生感消融了,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用“协调”解决“众口难调”。在黄桥街道第一个搬迁安置小区荷馨苑,治理面临着另一重挑战。这个拥有3161户、约1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小区,公共区域杂物堆积现象突出,居民们习惯将旧家具、闲置物品堆放在楼道、地下车库等公共区域,不仅影响邻里和谐,更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成为困扰小区多年的“顽疾”。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小区党支部积极搭建“馨相邻”议事平台,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本地情况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认可度较高的本地楼道长、海棠先锋等,组建“说事解题”队伍。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磋商,他们共同探索形成了以每两周为阶段周期的周密改造方案。改造后的小区令人眼前一亮:新增6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楼道变身居民阅读、公益便民、协商议事的共享空间,地下车库焕然一新。“过去是‘各扫门前雪’,如今是‘有事一起扛’。”一位老党员感慨道,“党支部牵头,物管会、物业、居民代表坐下来一起商量,事情就好办多了。”
用“回归”响应“众望所归”。相城区创新推出“老将履新”计划,选派10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情况复杂的小区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并拿出“实打实”的职级激励政策。这些老同志凭借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迅速打开了小区治理新局面。在漕湖街道观塘社区瑜翠花园小区,曾有过纪检、人武、人大等条线工作经历的郁梅良出任党支部书记前,就提前进行了“备课”,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走访过程中“顺手”就协调解决了电梯维修等问题,“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郁书记说话有分量,办法又实在,我们居民都服气!”小区业主王女士称赞道。
墙外拓展
从“治理盲区”到“活力纽带”
当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围墙之外”,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治理生态。行政手段往往“管不着”,市场力量显得“松散软”,社会组织苦于“没平台”。相城区在全省率先破题,探索党建引领街区治理,将7个复杂区域单独划定为治理单元,实体化运行街区党组织和治理委员会,让党旗在街面上高高飘扬。
从陌生到信任,4轮社会面大走访架构起情感桥梁。为了摸清“家底”,高铁新城智驾大道街区党委对辖区214家商铺、260家企业、220余名新就业群体进行“地毯式”摸排。走访时,党员干部们带着印有联系方式、服务清单的“街区联系卡”热情地走进每一家企业商铺,遇到难题只要打个电话,街区党委就会上门帮忙解决。
不仅如此,党委还梳理出“家访暖心金句”,比如“最近在经营上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日常运营中,有没有需要我们协调解决的困难?”“对智驾大道整体的服务环境还有哪些建议?”用拉家常的语气代替“问话式”交流。“以前企业里的人看到我,最多客气地喊一声‘领导’或‘老师’,但自从智驾大道街区党建工作全面铺开后,大家见到我都会主动招呼‘小王’或者直接说‘党委的同志来啦’。称呼的改变,折射的是信任的提升。我们智驾大道党委和入驻企业、商户之间,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而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伙伴。”街区党委工作人员的这番话,道出了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从分头到牵头,“1+7+N”队伍实现“协同作战”。“以前商圈门口乱停车,整治多次效果不佳。现在街区党总支牵头,商户、快递员、职能部门一起协商,划车位、设引导,问题迎刃而解。”龙湖苏州相城天街商户王姐说。以街区党组织为“核心枢纽”,整合网格员、警员、市场监管员、营商服务员等“7大员”驻点办公,吸纳商户“街先锋”、外卖骑手“跑先锋”等社会力量加入,催生“商户议事会”“维权调解队”“应急支援队”等特色治理分队,“1+7+N”体系让治理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
各街区党组织还聚焦新就业群体、个体工商户等特殊群体需求,推出一系列暖心服务。蠡口智能家居商圈街区选拔熟悉行政审批流程的工作人员担任“街区代办员”,为商户提供全程帮办服务;未来环商圈街区联合医院开展义诊,让居民、骑手、环卫工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疗服务;国际汽车城商圈街区推动爱心4S店设立“新就业群体能量补给站”,提供歇脚休息场所和免费午餐。
从墙内到墙外,组织联动打造“美美与共”。“多亏了汪医生,我老伴的高血压复查不用跑医院了,在家门口就能测血压、听医嘱。”家住黄埭镇裴圩家园的陈阿姨,提起黄埭镇中心街区党支部的“家帮家互助队”,连声道谢。街区党支部立足商户、居民的特长与实际需求,将互助队细化为理发服务、健康诊疗、维修支援、卫生维护等多个小组。其中,理发服务小组由辖区美容美发店的商户组成,定期为老人、户外工作者免费理发;维修支援小组汇聚了电瓶车日常检修、家电维修、衣服缝补的能手,提供电瓶车故障排查、简易维修等服务;卫生维护小组则是组织商户、志愿者定期清理商户门前及背街小巷,开展“门前卫生评比”,让街区环境像“自家小院”一样整洁。
党建温度
从“实效可感”到“人心可及”
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相城区创新建立“党建解题事项交办机制”,聚焦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复合复杂问题,以项目化方式交办给牵头单位,两年来交办的157个事项中89个与社会治理紧密相关,占比达56.7%,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络,让党建温度可触可感。
党建温度体现在生活便利上。建设“1510党群服务圈”,率先开展7类服务阵地“场所撤并转、服务增扩提”专项行动,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资源104处、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5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8个、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推广“午间不断档、周末不打烊”延时服务。
党建温度体现在城乡融合里。创新出台党建引领乡村主理人发展激励政策,开展“五美进村扎根行动”,在全市率先建成阳澄湖、北太湖“一县一片”示范片区,主理人经济吸引游客量11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2500万元,阳澄湖镇消泾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党建温度体现在兜底保障中。实施“北爱·颐老”“掌上明珠”等帮扶项目676个,受益超2万人次,“相帮扶·城温暖”党建解题交办事项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道责任在肩的政治题,更是一道永不止歇的实践题。我们将持续为基层治理创新创造搭建舞台、提供保障,让首想、首创、首干的‘三首’精神成为相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明导向和实践特质。”相城区委书记沈志栋说。
从小区到街区、从墙内到墙外、从居民到商户,相城区以“解题党建”为主线,推动组织扎根在最前沿、最艰难、最必需之处,让党建工作始终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不断把“治理难点”打造成更多的“改革亮点”。
(相城区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