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罗志华
近日,《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公布,将在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一年前,上海全市首批575名参训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了由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颁发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
尽管目前很多地方的医院里出现了陪诊师,但陪诊师仍然属于一个灰色职业。由于陪诊服务需求量很大,这个新兴职业既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又暴露出诸多问题,民众在渴望获得这项服务的同时,又抱怨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容易引发纠纷,甚至担心被坑害。尤其是收费标准混乱、服务承诺未兑现、个人信息遭泄露、“号贩子”或“医托”混迹其中等现象,引起了社会普遍担心。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开展陪诊“正规军”服务试点,有望将这项服务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比如,试点方案明确要建立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并归集多家医疗机构资源,实行从业人员备案管理,要求持急救培训证、伦理考核证上岗,明确了陪诊师的入职门槛。而强化服务过程的监管,更让“号贩子”和“医托”难以借陪诊师的身份作为掩护。这种创新模式,为规范陪诊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由此,陪诊服务存在的一些争议与管理漏洞,有望得到化解和修补。比如在隐私保护方面,通过“信息隔离”技术,确保陪诊师仅接触必要的诊疗信息;在服务边界方面,明确禁止代问诊、代决策等越界行为;在责任划分方面,采用“阶梯式责任认定”机制,有利于预防和化解纷争……尽管这些做法的成效尚有待观察,但陪诊“正规军”的加入,无疑是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一步。
当然,要规范陪诊服务,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持续发力。一个职业的专业化建设,需要遵循制定标准、加强培训、完善监管等路径,因此有必要将陪诊师纳入新兴职业目录,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行业标准和培训等方面出台更多细致的规定。还要认识到,陪诊服务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预防陪诊服务过度商业化。
可以期待,通过试点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陪诊服务终将走出灰色地带,陪诊“正规军”也能够早日普及,让患者不再为就医无人陪伴而发愁,也让忙碌的家属能够获得专业支持,进而化解这道困扰社会已久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