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铎思 马安妮
阅读提示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保险种之后的“第六险”,主要用于保障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所支付的费用。随着长护险服务项目目录的发布,一张“老有所护”的保障网正加速织密。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句沉甸甸的话,道出了“失能家庭”的无奈。
父母离世后,照顾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的担子落在了他的弟弟身上。因疾病导致身体重度失能的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长期卧床,看着弟弟因为照顾自己来回奔波,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在原有长期护理保险补贴基础上,推出居家上门护理服务,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成为受益者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保险种之后的“第六险”。与基本医保不同,长护险主要用于保障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所支付的费用。
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长护险制度已覆盖1.9亿人,累计有26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50亿元。
9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失能人员能享受的护理服务变得更清晰,其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长护险确立了统一标准,为这一险种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推广奠基。一个旨在实现“老有所护”的保障网正加速织密,照亮更多“失能家庭”。
年缴53元可月享1500元服务
对于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来说,洗澡一直是个难题。
“以前联系养老院护理人员上门洗澡,每次要两个人,每人100元。时间长了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告诉记者,夏天,他每月最少要请人上门服务两次。
2018年,克拉玛依市成为新疆长护险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从那时起就参加了长护险制度保障。
4月,克拉玛依市向长护险参保人推出免费上门护理服务。5月,阿不都苏甫尔·吾甫尔在家中享受到了洗澡、理发、按摩等送上门的专业服务。
“通过构建‘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上门护理’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实现专业护理资源向家庭场景的延伸。”克拉玛依市医保局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二级主任科员苏立莉介绍说,上门服务包括基础护理、专项操作、康复支持三大类、27个项目,参保人可自主组合“个性化服务包”,每次服务60~90分钟。
以克拉玛依市“重度失能三级”人员为例,居民参保人每年仅需缴费53元,即可每月享受8次、价值1500多元的“个性化服务包”。相比之下,若未参保,仅按摩一项服务,按市场价请按摩师上门,单次费用至少为200元。
截至2024年底,克拉玛依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达27.43万人,累计为2346名失能人员提供待遇保障。制度升级后,1月~8月新增享受待遇人员340人,待遇支出1143.38万元。
“兜”住失能人员的护理保障
长护险与“五险”相似,参保人缴纳保险费并达到一定条件,便可申请相应的保险待遇;与“五险”最大的不同在于,长护险的筹资标准不高,但需要“兜”住的是失能人员“无限期”的护理保障。
“小保费”如何撬动“大保障”?
从参保范围来看,试点城市间存在差异:云南省昆明市覆盖职工医保参保人员,重庆市覆盖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医保人员及正常享受职工医保退休待遇人员,山东省青岛市覆盖城乡参保人员……以克拉玛依市为例,职工目前需全员参加长护险,城乡居民可自愿参保。和基本医保一样,长护险也要求参保满15年才能享受待遇。克拉玛依市对于2018年试点前就已重度失能的人员,只要通过评估,无需缴费也能享受政策。
在筹资方式上,各地模式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医保划转、比例缴费、定额缴费等。
具体而言,湖北省荆门市采用“三家抬”模式,由个人、医保、财政共同承担。北京市规定用人单位按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缴费基数的0.2%缴纳,试点起步阶段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不增加单位负担;城镇职工按本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0.1%从个人账户中划转。克拉玛依市则采用个人缴费+单位分担+医保统筹+财政补助机制。
记者注意到,《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中,服务项目共36项,包括20项生活照护类项目和16项医疗护理类项目。
目录对每个服务项目的内涵、服务要点均进行了界定,服务要点细化到服务要求、推荐服务人员、推荐服务时长等内容。以“清洁照护”分类下的沐浴项目为例,服务要求包括“了解照护对象过往病史及健康状况,是否需要如厕”“调节适宜水温”“保护照护对象隐私,尊重心理需要”等,推荐服务时长为30~60分钟。
培育专业人才,满足多元需求
业内专家分析,长护险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在于人和机制——既要夯实专业人才的供给基石,也要疏通政策落地的关键脉络。
“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去三四户人家做护理,1个月收入大概在8000元到9000元之间。”95后女孩安乐乐去年拿下了养老护理员证书,今年在杭州成为了一名长护险护理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初,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比15.6%。而在长护险试点的9年时间里,全国已累计培养长期护理从业人员约33万人。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上海申健长期护理研究促进中心专家张元颖建议,一方面要扩大人员招募渠道并提高薪资待遇与补贴标准,吸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加入长护险行业;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机制,与高校合作,通过定点培养,满足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的实际用工需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同家庭对于长护险的期待迥然不同。对于多子女家庭,家人轮流照护仍是首选;而对于独生子女家庭,长护险则成为分担压力的制度性“刚需”,其落实推广尤为关键。
“我和太太都是独生子女,家里老人上了年纪后,除了长护险外也想把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降低家庭养老的风险。”乌鲁木齐市民马建明在家中老人突发重疾后,开始深入了解与养老相关的政策与服务,希望能让老人实现“护理自由”。
马建明的想法并非个例,不少家庭都希望通过多元保障提升护理质量。
对此,张元颖提出,鼓励商业长护险开发“护理+康复+保险”组合产品,与选定的长护险服务机构联合设计差异化服务套餐,满足不同人群需求。